正如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席阿龙·贝特斯齐 (Aaron·Betsky)所解释的,本届建筑双年展注重的是摆脱对建筑的单纯审美追求,面对社会问题,从建筑的角度寻找并思考建筑的意义与价值,并探寻建筑的表现和实现方式。
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总主题为:“普通建筑”,由“应对”和“日常生长”两个分主题构成。提出普通建筑在今天中国的意义,也在于质疑权力对环境的破坏性规划,阻断今天的建筑与传统的生长关系,所以这里的普通建筑也是对权力的积极建议。
支架栖所:一种支撑性的栖居结构


建筑师:童明
人们往往忽视,脚手支架就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建造现象,因为几乎每一个房屋的建造都离不开脚手支架,其原因就在于脚手支架作为一种支撑性的结构,它既不坚固,也不持久。如果持久性的结构所对应的是建筑,那么临时性的支架所对应的就是栖居所。脚手支架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正在建造之中的房屋的临时栖所,其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支撑性的栖居结构。它的优越性就在于它的普遍性、经济性、即刻性与便捷性。
支架栖所的任务在于,它既作为中国馆的展品之一,也将为参观者提供一处可以憩息的处所。于是,憩息的参观者可以为游览的参观者提供观看的内容。
这一栖所由脚手架提供支撑性结构,长15米、宽2米、高4米的展品被划分为上下两层共14个单元,其中插入14个由木板所构成的方盒栖所,它们为憩息的参观者提供14处的停驻内容,在这14个木盒之间则上下贯穿以一条参观路线。
再生砖:灾区重建中推广的生产项目


建筑师:刘家琨
这不是一个为展览而做的装置,而是一个正在灾区重建中积极推广的材料生产项目。建筑师的构想是用破碎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麦秸做纤维,加入水泥等,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做成轻质砌块,用作灾区重建材料。它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又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再生砖》体现着建筑师刘家琨对四川灾区的强烈关注。再生砖采用小型半手工机械,利用了原有遍布乡村的手工业资源,适应性强,使用简单方便,无需长期培训即可投入生产,利于遍地开花,以利于灾区群众的自救自建生产。
集水墙:为灾民临时社区设立的“井”


建筑师:刘克成
在中国乡村社会,人民习惯于环井而居,水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社区中心。所谓“同井同耕,鸡犬相闻,守望相助,生死相依”,是民众向往的美好田园生活。集水墙是为灾民临时社区设立的一口“井”,以及一个开放的社区中心。灾民在集水墙获得饮用水的同时,也在这里交换各种信息,提供相互支持,并且通过适当的方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释放对灾难的恐惧,以及憧憬未来的生活。在多雨的威尼斯,集水墙不仅是一个展品,也将为众多的参观者提供一个停顿点和休息廊。
红色住宅:艺术家个人成长的记忆


艺术家:王迪
此次参展的摄影作品分为《红色住宅》和《北京街巷》两个部分,它们涉及的都是艺术家所成长的年代北京普通人的居住环境,而《红色住宅》更多的带有其个人的成长记忆。
王迪说:“我于1963年在北京出生,日后的四十多年间也很少离开这里。我对这座城市面貌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已经不是人们所习惯认为的老北京了。经历了1950年代第一次城市改造,老北京的牌楼、城门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也只是长辈、老人们口中的念想了。1950年代大规模建造的苏式办公和住宅楼群,1960年代及‘文革’期间兴建的简易楼,以及1970年代开始大量出现的普通住宅楼、大板儿楼等——这些我们概念中的普通建筑,由于它们更直接地进入到我的日常生活范围,所以比那个年代的所谓十大建筑和其他一些著名景观都更深地嵌入了我的视觉记忆,构成了我内心深处有关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影像。”
纸砖房:容纳日常生活的真实房子


建筑师:李兴钢
“纸砖房”以大型国有设计院日常输出图纸用的纸箱作为“纸砖”砌筑“纸墙”,以日常打印设计图纸剩余的打印机用纸轴(纸管)作为“纸梁”搭建门窗过梁和楼板、屋顶,从而用纸材料建造起一所可供坐卧起居的房子。一方面“纸砖房”是对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建筑及其质量问题使其成为埋葬活人之坟墓的悲剧的直接反应——为什么建筑不能轻一些从而安全一些呢?另一方面,“纸砖房”暗示着当下中国生产式输出的建筑设计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减震构造。“纸砖房”不是建筑模型,而是容纳日常生活的真实房子,是建筑的另一种可能性。
默默:低语筑起一公共领域


参展人:葛明
默默(Murmur),与中国馆的分主题“应对”呼应,意为威尼斯处女园中一群集身体-装置-建筑于一身的特殊物体,彼此低声细语,以微弱的声音构筑起一公共领域。
它以钢为主材,由若干空房子构成,集体对环境作出默默反应。房子移动,互相低语,形成另一状态,又一次归于集体。作品以动为静,并以此纪念5月中的国难。“默默”在夜色和灯光的交融里显示出神秘的气质,它试图讨论建筑如何成为公共领域的边界条件,建筑如何在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中自然地呈现。
◇ 背景
一种并非真实存在的建筑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负责人、荷兰鹿特丹建筑师协会前任主席阿龙(Aaron Betsky)此前说,200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聚焦乌托邦的理想试验建筑模型,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建筑。本次双年展的主题为“那儿——超越房屋的建筑”,目的就是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此次双年展将不再关注那些已经存在或投入使用的日常生活中的建筑,而是要捕捉建筑师对未来世界理想型建筑的设计灵感,鼓励建筑师探寻未来世界的理想建筑模式并付诸试验。本次双年展将探寻建筑能否在真实的世界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更加富有魅力的形象。
“模型展示”部分将展出特别为本次展览而设计的建筑模型;“建筑师的尝试”部分将关注年轻建筑师对乌托邦建筑的尝试性作品;“非永恒的城市,罗马的三十年”部分将关注12个主题为“新罗马”的理想设计模型——每届威尼斯双年展都有一个板块的内容是对不同城市的建筑研究,今年选择的城市是罗马;最后一个板块的内容为对意大利住房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究。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参展,威尼斯,中国,作品展示,建筑,艺术,国际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