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12月15日(周二)
竟要以这个日子作为开头了,对于我,它当然有着特殊的意义———一年前的今天,我到了《读书》,一年后的今天,我可以说,我的选择是对的了。
也许应该对一年来的工作作一个自我评价,恰好星期日去丁聪家时,坐在车上闲扯,老沈戏言道:“懒王焱,乱吴彬,蔫宝兰,俏丽华,勤永晖。”对其他几位的概括未免有失准确,然而对于我,我以为是十分恰当的———虽然我并不认为这是褒扬。
往丁聪家取版式,他又告诉我,罗孚先生那里有一篇这期要用的稿子,留话让我去取。于是赶往双榆树,几番打听,总算找到了,已热出了一身汗。罗先生极热情,以茶水、水果相让,婉谢,又拿出几册书送我,喜接。
晚间裘小龙来,并此多有通信往来,今年五月彼来京,尝约晤,然缘悭一面,今始得见。他说,曾向赵一凡问及我,赵以五字相告,此乃奇女子,因特欲一见。临别,言道:赵君所言不诬,将以此言语于他人。
12月16日(周三)
一早便往编辑部,一切工作皆做好,只等杨丽华的“品书录”稿。然这位“慢郎中”竟是一日不露面,急也无用,老沈又来发了一通牢骚。
一直忙到一点,与贾、吴一道在咸亨酒店随便吃了一顿。
回到家来,尚未及定心,又接老沈电话,云送往工厂的三校样又出了差错,遍寻负责此事的贾宝兰不着,差点儿又要冲我发火了。大约想到了什么,终于忍住。
12月17日(周四)
上午访梵澄先生。
先生正在临泰山金刚经,因让我当场临写几字,顺势告以执笔之法、运笔之道。说目前我已到了中级阶段,欲再向上跃,则须反求于古,即所谓取法乎上,从汉魏学起,求朴,求拙,勿钝,勿利。又提起我的那首小诗,指出其中病句,并曰学诗与学书的道理是一样的,先从《古诗十九首》入手,熟读《文选》诸诗,而唐,而宋,元、明可越过,清初王渔阳诗不可不读。
又取出他的诗作,选出若干首读给我听。有《前落花诗》(五古一首)和《后落花诗》(七律十五首),写得极好,开篇一句“落花轻拍肩,独行悄已觉”,已觉很有韵味。
《周天集》已作选题上报,因字数过少(两万),故请先生再为之增补若干篇幅。于是取出一本小册子《南海新光》,后有室利阿罗频多事略,嘱我补于其后。临别,约26日再见。
访周国平,他正在集中精力赶写博士论文。
找吴彬,在她那里吃了一块半烤白薯,一碗半黑米粥,然后一起往编辑部发稿。杨、贾已在,正在煮汤圆。
一直干到六点半钟。
从老沈的书架上窃得一册《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一辑。
12月18日(周五)
往编辑部。
在隆福寺购得《方苞集》,在琉璃厂购得《世界文明史》(二)、《希腊瓶画》、《中国近代史词典》。午间到北京部接张锦,他准备明年三月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此番来京专为催办签证事,以研究生身份被邀外出讲学,似无多先例。
12月19日(周六)往编辑部,发杨武能《歌德与中国》稿。
为与新华厂续订合同,准备与工厂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开一座谈会,今日写下请柬。
下午张锦来,执意邀我出去吃饭。
12月21日(周一)
以12期设计版式的稿酬买了一支英雄金笔(三十五元)。
到新华厂生产科分送请柬。
到民研会给刘艳军送书。
收到赵萝蕤寄来的新译《我自己的歌》;收到钱锺书和杨绛寄来的贺年片,是他们自己印制的。一张绿纹为底的塑纸,上印“新禧钱锺书杨绛恭贺”几个金字,倒省却不少事,也很别致,只是将丽雅写成了雅丽,当然这种颠倒已经发生过多次了(从小时候就开始),因为几乎没有人把她和“古丽雅”联系起来,而这才正是妈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本意啊。
关键字: 内容标签:摘抄,日记,读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