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郎朗用他的指、掌、拳、臂,不,更有他的情、思、心、魂,奏完《火》的最后一个音符时,台下的掌声暴风雨般,久久不息。这是谭盾应纽约爱乐乐团之邀,专门为郎朗写的一部钢琴协奏曲。
世界经典作品中国首演,中国优秀作品世界首演。8月27日晚,在上海大剧院华丽的舞台上,两位当今世界乐坛最优秀的艺术家,携上海交响乐团,第一次把这部作品献给了祖国观众。建造于10年前的上海大剧院,正是用一台台优秀作品,一场场精彩演出,在国内乃至世界,确立起自己的品牌地位。
被一次次热烈掌声推向舞台的郎朗,拿起话筒说:“上海大剧院10年了。我和大家一起,为它的庆典演出高兴。上海大剧院,是一个让梦想飞翔的地方,让梦想成真的地方!”3650个日日夜夜,上海大剧院正是在无数个梦想中,成为这座城市人们为之向往的精神建筑。
认知:剧院不是文化界的物业公司
1998年,上海大剧院建成。一流的剧场,要有一流的演出,一部部世界经典作品被不断引进。2002年,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14年的梦想成真:英文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多明戈同台演出的愿望,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成真了。
作为标志性文化设施,上海大剧院从开张的第一天起,就定下走市场化道路,自负盈亏。“营利”,被摆在了第一位。然而,高成本,造成高票价、高租金,使得普通百姓难以进门,大多数院团也难以进入演出。人们意见纷纷。有人戏称,上海大剧院是文化界的高级“物业管理公司”:搬运工——把国外剧目搬回来;会计师——演出费,租用费,算过来算过去;看门人——售票、检票,没有票休想进来;维修工——维护和检测设备……
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白,国家耗巨资建造这样一座大剧院,并不想让它只是成为一家“物业公司”。上海大剧院应该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做出榜样。 上海大剧院管理层也有这样的认知:一座漂亮的文化设施,如果只是一个艺术的展示台,那么如同买了炮仗给别人放。一座再漂亮的设施,没有精神内核,也只是一个“花木瓜”,空好看。上海大剧院应该回到本质功能——文化创造上来。
定位:非营利性集群式发展
文化是商品,必须走市场。文化又是特殊商品,不能完全以营利来考核。2005年,上海大剧院将自己定位为非营利性文化机构。非营利,不是不营利;非营利,不是不走市场。它目前的经济结构是:票房收入60%、政府资助17%、基金运作23%。每年1500万元的艺术发展基金,全部用于资助优秀人才、作品原创、精品引进、国际交流、艺术教育。
这一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将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剧院、上海民族乐团,收为麾下。此前,人们把上海大剧院的发展之路称之为单体式发展。中心成立后,称为集群式发展。显然,单体式与集群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过去,大剧院只是一个剧场,一个“空壳”,没有内核。文艺院团没有自己的舞台,苦于“跑码头”“打游击”。集群式发展后,大剧院不再是一座“空壳”,剧团不再疲于“跑码头”。两者相加,获得倍增的效果。 歌剧《雷雨》、芭蕾舞剧《花样年华》、民族交响音乐《上海回响》《锦绣中华》等一部部由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创作的作品,有的入选国家文化精品工程项目,有的在全国获奖,有的成为上海市重大创作项目。 艺术原创能力的提高,换来的是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谭元元、廖昌永、黄豆豆、许忠等享誉世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成了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签约演员。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著名艺术团体,很多都想把自己最优秀的作品拿到上海大剧院演出。著名学者余秋雨正在与上海大剧院合作,创作音乐剧《长河》。
一个既掌握演艺资源,又掌握市场终端的集群式文化演艺机构,开始茁壮成长。
创新:事业发展与繁荣之母
文化,只有在创新中才会发展与繁荣。2005年,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实施以“演出季”为核心的专业化管理。“演出季”,不是一张简单的剧目排演表,考验的是这个机构的管理水平。今天,“上海大剧院演出季”在全国演艺界,已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英文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引进后,上海大剧院有意识地每年引进一部世界经典音乐剧:《猫》《音乐之声》《剧院魅影》《狮子王》《妈妈咪呀》等。2007年,上海大剧院又“别出心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狮子王》的引进工作。结果,他们用零本金撬动了6000万元的《狮子王》,赚了2000万元。音乐剧的引进,推动了国内一个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海原有的文化广场,正在重新建造一幢音乐剧演出剧场;上海音乐学院新开办了音乐剧系;上海大剧院雄心勃勃,力争成为音乐剧制作运营中的重要集成商,使上海成为继纽约、伦敦后的音乐剧新兴城市。
新版歌剧《图兰朵》和大型全景歌剧《卡门》,是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与瑞士苏黎世歌剧院、法国奥兰日歌剧节共同合作的结果。这两台中国版的世界经典歌剧,不仅在上海首演,一票难求,还成功走出了国门。 《图兰朵》2006年在苏黎世歌剧院上演,《卡门》于今年7月在法国奥兰日古剧场演出。现在,美国旧金山歌剧院等国外著名剧院,都纷纷提出,希望与上海大剧院合作。目前,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正在与英国伦敦南岸艺术中心商讨,参与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柳景图》的制作。这台戏,英国编导,中国音乐,上海演出,世界巡演。
责任: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份担纲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方世忠说:“大剧院艺术中心对上海市的贡献,如果以GDP来衡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这个城市,乃至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来说,任何人都不能把它置之度外。”
热爱艺术的高中生小裴,从小就向往能到上海大剧院听一场经典音乐会。但贫困的家境,使他只能将这一愿望藏在心里。2006年的一天,上海大剧院开设“艺术课堂”,让他如愿走进了这座辉煌的宫殿。
“艺术课堂”是面向学生和工薪阶层开办的公益性艺术教育和欣赏活动,每周一次。它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艺术人才,而在于培养喜爱音乐的观众。观众只需花20元至50元,就能接受一次艺术的“洗礼”。
2007年,这一公益活动得到拓展,这就是以交响、歌剧、芭蕾、戏剧、戏曲为专场的五大“艺术开放日”。今年2月21日下午,纽约爱乐乐团80岁的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在上海大剧院轻轻举起了手中的指挥棒。他指挥的庞大乐队,是180名来自上海各中学的学生。《蝙蝠序曲》《卡门序曲》《茉莉花》……一个世界级的指挥大师指挥着一群稚气未退的中学生,这个新闻被《纽约时报》用大版面报道。这些中学生,也许没有一个会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但由此受到的熏陶和感染,是终身难忘的。 “相约上海大剧院”是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艺术教育活动,每年3月和9月举办。它将大学生请进剧场,坐下来欣赏,获得最完整的艺术体验。
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公益艺术教育品牌中,还有一张是“星期广播音乐会”。每年的“星期广播音乐会”,现场观众达到3.1万人次,通过广播和电视收听、收看的观众是369.2万人次。正是在这样的孕育下,城市和城市人的文化涵养在不断提高。
10年,还是个美少年,还有许多梦想。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同仁们,还在努力着,让梦想成真。
关键字: 内容标签:梦想成真,上海,大剧院,飞翔,梦想,年记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