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书场。这里确实存在误区,我们恰恰忽视了文化普及、文化传播不仅仅是讲故事,还可以讲思想、讲毅力、讲文化的大义……出版应该像大森林,让社会的精神生态得到一种调节,而不是单一地发展一个种类的东西,出版人应该通过积极地创造性地引导,让学术的前沿成果融入文化普及。”昨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晓明在安徽出版集团召开的“在沪专家学者出版恳谈会”上提出的观点,直指《百家讲坛》及其衍生出版物所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他的观点呼应近期国内图书市场《百家讲坛》图书销量全面滑坡的事实,引发了“读经时代”之后我们看什么这一话题,这无疑是书展首日最值得回味的。
今年新推系列书未走红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近日公布6月畅销书市场分析报告,“百家讲坛”图书销售普遍下滑,远不能和去年相比。开卷报告称,比起《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曾经的大红大紫,现在“百家讲坛”系列作品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记者从上海书城、西单图书大厦了解到,与去年同期相比,《于丹<论语>心得》的销售量是今年的3倍有余。不仅去年“百家讲坛”的王牌于丹和易中天的书风光不再,今年新推出的《百家讲坛》系列书也没有如预期般走红。《品三国》经历了几个月名次的连续下跌,6月已跌出前30名;蒙曼新作《蒙曼说唐》,新书打榜前30名都没挤进;阎崇年的《康熙大帝》上市一个多月后仅排名30,与阎崇年以往的“壮观”纪录相去甚远;“马未都说收藏”系列上榜后昙花一现,6月底已消失在排行榜上。
提高与普及间缺乏衔接
后劲不足不仅仅出现在“百家讲坛”衍生出版物上,早在今年5月,“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曾向媒体透露:从去年10月份起,除了他讲的李莲英系列之外,“收视率再也没有超过0.1%。”由于百家讲坛曾有过0.69%的收视率纪录,以此推算,目前的收视率还不到高峰时的1/7。业内人士指出,“百家讲坛”翻来复去讲故事这一招,可能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也在情理之中。
胡晓明在昨天的发言中指出,“国学热”和“读经热”之下,暴露出的是我们学术提高和文化普及之间缺乏衔接。怎样把具有学术思想含量的东西、第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到大众普及中去是一门学问。而出版正是“学术”和“普及”的中间一环,也是关键一环节。
胡晓明提到著名学者余英时今年4月在《中国文化》上写的一篇短文,其中提到了美国著名的“麦基思想文库”,是怎样从一档十分风行的电视栏目演变成一套长销的、经典的文化普及读物。余英时写到“西方人文研究方面也不是完全没有普及工作的,我记得上世纪70年代英国哲学家麦基主持了三四十次电视节目,对哲学的普及作出了极重要的贡献。世界上不少第一流的哲学家都在电视上系统地讲述过他们的哲学论点,雅俗共赏而仍然十分严肃。这些节目给观众以哲学的教育,但并非迎合他们的口味,这是一个值得参考的经验。”
本报记者 陈熙涵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读经,时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