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民间艺术名家在奥运村讲述“中国故事”

编辑:汀滢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为更好地展现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艺术和民间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市文联于7月27日至8月27日在奥运村内举办 “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与展示活动”,27名来自中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家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奥组委官员及媒体讲述各自的“中国故事”。 

    该项目活动地点位于毗邻奥运村升旗广场的国际区北部商业街内,包括中国民间手工艺精品展示、手工技艺现场制作、皮影艺术表演等。根据奥运村文化活动总体规划和奥运村商业街不具特点,主办单位精选了年画、剪纸、风筝、刺绣、布艺、泥彩塑、面塑、脸谱、草编、葫芦雕刻、皮影、民间玩具等适合现场演示和便于与来宾交流互动的民间艺术项目,参展参演的艺术家来自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浙江、上海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展示活动期间,手工艺制作与现场表演从早9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皮影演出每天上午、下午各两场,全程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使各国运动员和媒体零距离接触这一中国古老艺术。 

    现场表演、动态呈现、名家荟萃是这项展示的一大特色。 

    皮影艺术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被称为“光影间跳动的精灵”。近年来,北京皮影剧团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皮影表演专业团体,为向世界传播这种古老的艺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他们在坚持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排练了许多现代题材且无任何语言交流障碍的剧目。代表作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水漫金山》、《龟与鹤》、《乌鸦与狐狸》等,这些优秀节目久演不衰,深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来自陕西华县的皮影戏则完全向我们展现了另一种艺术风格。华县皮影起源于汉代,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戏曲剧种之一,且至今在陕西乡村,仍保留着数千年前的表演方式。华县皮影的人物造型汲取了陕西古代汉画石、帛画和唐宋壁画的艺术成分,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此次,北京皮影剧团的表演者和从陕西远道而来的两位艺术家姜建合、侯新民将在奥运村内轮番献艺,相信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影响最大、文化含量最密集、地域风格最丰富的艺术品种。此次奥运村内的年画制作与表演项目,邀请到了来自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的两位民间艺术家刘国胜和康英勤,他们将为来宾现场印制中国传统经典年画,展现农耕社会燕赵文化的民俗精华。 

    剪纸是依附于民间生活的活态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中最普遍、最本源、最具象征的传统习俗之一。来自内蒙古的剪纸艺术家孙二林出生于剪纸世家,她的作品饱含着深厚的民间吉祥文化内涵,同时具有草原游牧文化气息。而来自福建闽南的艺术家廖允武,则以其快速肖像剪纸和蒙眼撕纸等绝活表演令观众大开眼界。 

    “彩塑”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造型艺术之一。就艺术风格而言,分为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泥彩塑、河南泥泥狗和无锡惠山泥塑等几大流派。此次在奥运村内的彩塑艺术精选了天津“泥人张”和陕西凤翔泥彩塑的两位传承人代表进行展示。“泥人张”彩塑始于清朝道光年间,他们以泥塑传家,代代出名师巧作,张宏岳是“泥人张”第五代传人。他继承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精华,又经过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大胆创新,形成了朴实、简洁、形色统一的造型风格。陕西凤翔泥彩塑艺术流传民间近600年之久,是我国保留最古朴的手工艺术之一。来自陕西的胡新民是当今凤翔泥塑创作与传承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充满着“古色古香之风、大俗大雅之韵、饱满热烈之美”。 

    脸谱是中华民族戏曲特有的面部化装造型艺术,它以夸张的色彩、变幻无穷的线条为图案化、性格化的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来自北京的脸谱艺术家赵永岐制作的京剧脸谱,色彩丰富、形象生动。而陕西马勺脸谱艺术的佼佼者张星,则创造性地运用了传统脸谱造型元素,采用几近失传的“立粉勾金”技法在曲面木马勺、木桶、木头、木梳、棒槌等农村生活用具上,勾画出色彩缤纷、古朴典雅的艺术形象。 

    风筝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哈氏风筝”已历四代,其第四代传人哈亦琦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在国内外频频表演展示,是一位风筝文化的传播者。而另一位年轻的风筝传人孔炳彰,也同样出生于风筝艺术世家,是“曹式”(曹雪芹)风筝的第三代传人,他的作品文化内涵丰富、题材广泛,其沙燕风筝具有拟人化的性格特点。 

    此外,面塑艺术家张俊显、张宝琳善于用北京文化特色在捕捉动态神情中刻画人物性格;金家虹的杭绣艺术典雅隽永、形神兼备;顾昊华的虎头鞋工艺复杂、模样可爱;孙忠琴的布艺作品颜色艳丽、做工细致;张海丽的民俗手工布艺品种多、针脚好;季芳、陈海莉的农民画视觉效果强烈、构图大胆奔放;王晓琦的葫芦雕刻寓意深刻、技法娴熟;邱振杰的草编将清朝宫廷艺术与民间工艺相结合,既环保又美观;郑辉的民间玩具张搭、百变屏风、灯笼挂件等集工艺性、智慧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另类的原生态“变脸”艺术…… 

    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土、木、布、纸、草、皮等材料,经过艺术家的妙手点化,摇身一变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佳作,他们的精心演绎将给奥运村的文化生活增添一道别样的风景,将使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官员、媒体等尽情领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与风采。(记者黄维)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奥运村,民间艺术,名家,讲述,故事
下一篇:大学生成就业最弱势群体 "自雇"以缓解就业难||上一篇:新世界出版社再推励志类国际畅销力作《常胜思考》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