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王蒙评价80后作家难免武断

编辑:秋痕 来源:深圳商报
 

日前,资深作家王蒙和80后女作家张悦然对话。在谈话中,王蒙承认自己看80后作品有限,还不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80后作品给他的基本印象是“没有昨天”。而于立生先生则不以为然,他以“不怕躲避历史,就怕躲避现实”为题,隐喻了80后作家对“当下”和“现实”虽然“从所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笔触局限于一些相对比较现代的‘生活场景’”,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有所反映,但显然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不如人意(见7月28日本版)。在我看来,上面两位对80后作家的评说与概括都有一定程度的正确性,但也存在着相当的误读。不客气地说,可能都是在进行盲人摸象式的评估。

以出生年代概括作家作品,这种分析方法本身就十分可疑,恐怕很难做到公正客观。以80后作家为例,其实他们的情况并非整齐划一,其作品也是五花八门,有着比较复杂的分流和区别。而且,即使是某一位作家,由于时间、阅历、审美兴趣等等因素的交叉演进,其作品系统本身也在嬗变,不可能以一个结论概而括之。80后作家中,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泽婴、郑小琼、林萧、施晗、袁博、安意如等人,既有比较现代和自我的韩寒们,也有比较传统稳重的郑小琼们。前者放荡无羁,纯以自我为中心,呈现着一种反叛心理,后者则看起来很决绝,很残忍,好像生活给了他们很多伤害,但也看得出单纯和稚嫩。前者呈现高产化、娱乐化、边缘化、市场化创作走向,而后崛起的以郑小琼等为代表的实力派,则承袭传统的路线,渐渐融入主流文坛之中。实际上,这种“两分法”的辨析仍嫌不够,80后作家的现状远比这种评说更为丰富,这是值得文学界重视和探究的一个文学现象。

现在提起80后作家,主流文学界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韩寒、张悦然、郭敬明们,而将郑小琼等居于社会底层的年轻作家排除在外。如此一来,对80后作家作品得出的结论当然就是躲避历史、误写现实,局限于校园、家庭、一己的小愁小苦,或对现实教育体制的反叛,或对现代科技的不屑轻蔑等等。试问,这样评估所有80后作家是否公正,是否客观?真的很值得怀疑。

笔者认为,这种仅仅以出生年代来划分文学流派、群体,并以此分门别类的做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以偏概全,它丝毫无助于文学研究的科学与准确,只能给文坛带来秩序上的紊乱与武断。如果真想对80后作家做科学公正的评价,就应该老老实实坐下来,深入细致地阅读作品,剖析思想,研究经历,然后再下结论不迟。


关键字: 内容标签:王蒙,武断,难免,作家,评价
下一篇:70个伦敦“定格”亮相国子监||上一篇:清华大学教授口出狂言:想带上女生去裸奔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