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的“介入366”项目,昨天在证大大拇指广场播放了伊朗艺术家Tina GharavI的一部纪录片。这部颇有意思的纪录片讲述了两位面包师的故事。
以色列人Danny在耶路撒冷经营着一家面包店。这家店是由Danny的父亲在1929年时创立的。如今这家小店所处的位置已经成为镇上保守宗教势力的重要据点。他的面包店在当地广受欢迎,大家都喜欢到他这里来买面包;巴勒斯坦人Khalid则是前哈马斯成员,在监狱服刑期间学会了如何制作面包。如今他开的Hebron面包店已然成为镇上最好的面包店,他的面包是顾客们周五晚上家庭聚会的最佳选择。
影片以面包房为切入点,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蕴含着非同一般的普遍意义。艺术家之所以选择以色列居住区,因为这里的社会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独一无二。全世界几乎再也找不出其他地方像这里一样,两个阵营的人民本是同根生,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生存,拥有共同的文化,却又如此敌对。
影片中呈现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地的面包房和两位面包师的生活正体现了这种“同”多于“异”的本质。片中的两位主人公Danny和Khalid,两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们在各自面包房里一天的工作生活经历却是如此相似。他们都在抱怨面粉涨价、抱怨大超市和机器生产的面包抢了他们的生意;他们也都由衷地热爱面包师这份工作;热爱自己的社区;对未来满怀美好憧憬。
纪录片采用了特殊的叙述手段,讲述了关于离与合的故事。影片将几位当地居民的生活并置,并形成对比,揭示了冲突背后的人性。荧幕在这里象征了分离之墙(Wall of Separation)。故事似乎在告诉观众真相往往是暧昧模糊的。究竟有没有“好人”“坏人”?是否真的同多于异?
艺术家并不希望影片具有过于浓厚的政治色彩,因为政治绝非影片的重点。纵观全片,观众一定会为影片散发的深深的人文情怀所吸引。两条不同的生命轨迹通过两块屏幕同时并置,而“面包”则构成了连接他们的关键词。整个影像装置让观众得以走进剧中人物的世界。而两处面包店相似的场景则让人直接而强烈地感受到这两个世界的人物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
关键字: 内容标签:巴勒斯坦,以色列,为你,面包,讲述,关键词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