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很明显的道理,如果官方和主流媒体不表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就会出问题!”王旭明用力挥着手,语气充满责任感。
有人喜欢他的风格,认为其是中国最有性格、最接近新闻发言人真谛的新闻发言人,有人否定他的做法,批评其不应以官方身份表达个人观点。
在争议声中,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红了。
或许他的一些言论并非假话,但以“最高教育主管机构的新闻发言人”的身份讲出,可能让人反感。
遇此情况,王旭明就会搬出他的“新闻发言人三责任理论”加以反驳。“新闻发言人绝不仅仅是念念文件,传达政策,还要提升理念,引导自己所在的领域走向深刻。”王旭明用毋庸置疑的口气说,“那就必须表达观点!”
王旭明并非一直如此自信,面对质疑的声音,他也曾有过动摇,怀疑自己是否越位。
为此他专门参加了清华大学为新闻发言人举办的研修班,并在一次讲座上,把这个问题抛给主讲人——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新闻官坎贝尔,对方没有任何犹豫地肯定了他的观点。这让王旭明自信心大增,并成为他面对新闻媒体和公众大胆说话的支撑。
搭桥技巧
王旭明形容自己:“就像着了魔,对如何把一个好政策传达给公众,上瘾。”
“新闻发言人不讲话,是对这个职业的亵渎。”
如此要求,王旭明自然已经把工作当成了理想。
事实上,新闻发言人只是个不能给他任何实际好处的名头。王旭明曾经开玩笑地说:“新闻发言人要经常面对媒体,总得给点服装费、化妆费吧。”
玩笑当然只是玩笑,王旭明自然不会因为少了一套衣服而影响工作。事实上,他把超过三分之二的精力,用在了如何做好一个新闻发言人上。
对于自己的工作,王旭明有个巧妙的比喻——政府和媒介的搭桥人。他期望能把这个桥搭得艺术些。
或许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3年升任主管新闻的办公厅副主任前,他是办公厅新闻处处长。此前,王旭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老师、记者,一直在和文字打交道,有强烈的表达欲。
成为新闻发言人后,王旭明更加关注语言的表达。“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政府官员和媒体的语言体系,完全不同。新闻发言人,就要完成这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要把政府想宣传的,和媒体想要的,统一起来。”王旭明如此阐述他的搭桥艺术。比喻,是他最喜欢的修辞方法。
“枯燥的政府公文,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讲述,味道立刻就不一样了。”王旭明非常在意形式感,力图在政策传达的形式上不断创新。在他的推动下,2004年,教育部推出32场面向社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2005年又增加了记者招待会、采访团、专访以及节目制作等信息发布形式,2006年推出定时定点新闻发布会,一直坚持至今。 2007年,又把新闻发布会从教育部大厅搬到了新闻现场,搬到了学校。2008年,他甚至自己当起了策划人和主持人,录制了一档专门宣传教育政策的谈话节目,并在离任前最后一天,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接受访谈,推广他的新节目。
王旭明形容自己:“就像着了魔,对如何把一个好政策传达给公众,上瘾。”
平衡艺术
“语言是自己的,立场是政府的。”王旭明把偶像赵启正的表达艺术,浓缩成指导自己行为的12字箴言。
搭桥者王旭明,曾经作为一个新闻人,站在桥的一头,如今他的言论,则要代表政府立场。如何恰当地完成这种身份的转变,至今让他苦恼。
王旭明说,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要接受政府、媒体、公众的多面考问,要让三方都满意,“平衡的艺术,怎一个难字了得!”
关键字: 内容标签:教育部,离任,之路,出位,发言人,王旭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