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学捧得这些奖项绝非偶尔撞大运,而是多年来将校刊作为校园文化精品来筹划的结果。校长李海棠认为,校刊既是展示学校生活的窗口,也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音响,更是师生成长的沃土。
尽管校刊周期较长,但《长征行》的新闻时效因为记录事件的厚度与深度而变得不同凡响。当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该校校刊第34期就专门辟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栏:“点滴汇聚都是爱”,报道学校师生爱心捐款讲究细节情谊;“坚强中国”,高三(2)班杜雪坤吟出的诗讲究激昂有力;“我的爸爸‘抗震’”,预备(1)班张嘉文的描述讲究惟妙惟肖;“中外友好学校的慰问电”,让人觉得不孤独;“爱心赈灾义卖活动”,图文并茂讲究视觉效果。这一组报道、诗歌、图片,无论在内容选择、表现形式上,都很有广度与深度。
校刊的魅力在于独特。《长征行》辟出的“中外交流”栏目相当有特色。这里不仅有先进的意识流,而且有鲜活的素材源,从“朱雁仪向奥巴马提问”到“川流五洲关注母亲河”,看点迭出。前者叙述了交换生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片断,后者展现了该校学生参与英国泰晤士河节日办公室和英国文化协会共同发起的“川流五洲”艺术教育项目、进行苏州河与黄浦江污染状况调查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一所办学水平日趋走高的学校,他们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是很有眼光的。
校刊是以刊育人的阵地。学校广大师生之所以把《长征行》校刊作为最爱,并以在第一时间阅读作为享受,是因为刊物表现的是身边的事,而且作者都是熟悉的人,具有亲和力。从《长征行》走出的学生,不仅学会了写文章、做编辑,而且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事。校刊不少记者、编辑,后来选择了新闻和中文专业加以深造。刊物的期数,像一条条通道,将有志学生引向成功的彼岸。
关键字: 内容标签:校刊,走红,细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