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第56个族群:穷忙族的中国化生存(4)

编辑:秋痕 来源:新周刊
 

毕婚族

认为婚姻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的出路之一就是结婚——对方工作的稳定性、收入情况都是爱情之前的标准。

脑残族

生活方式叫非主流,写作方式叫脑残体,主要群体叫90后(网络观点)——特征是看起来从不用脑或者没有大脑,却让你将他挂在嘴边。

慢活族

快生活的反对者。可能无故辞职、忽然隐居、拒绝上网或一直在长途旅行,生活节奏缓慢,观念却快人一步。

博客

原来的解释很简单,写博客的人。后来被划分了名人与草根、商业与非商业、职业与非职业——职业博客过劳死的新闻登上报纸,标志他们正式成为一个异化族群。

反粉丝

反章子怡、反郭敬明、反CNN、反SUV——你想得出来的,他都反。

超女/快男

选秀时代的成功学、人人出名5分钟的证据——是有欲望的快男超女,而不是清纯的少男少女。

干物女

“像香菇、干贝一样干巴巴“的女人。生活不拘小节、下班后直接回家、远离恋爱、口头禅是“这样做最轻松”——在办公室妆容整齐,回家却穿着有破洞的运动服。

哈X族

迷恋某些东西的人,包括哈韩、哈日、哈猫、哈哈(哈利.波特)……哈字来自满语“hadaba“,意思是拍马屁和献媚。对,他们干的就是这个。

蜗蜗族

社会压力的最佳适应者。特征是玩命和玩乐——工作日顶住压力、拿下高新,休息日自由自我、痛快享乐。

隐婚族

真正明白办公室社交的人——隐藏已婚事实,可以和同事泡夜场、谈恋爱;反正不会和同事成为朋友,或者结婚。

辣奢族

奢侈品是人生必经的甜酸苦辣——对名牌的热爱是辣,加班的时候是酸,吃方便面蓄钱是苦,买到限量版LV包包是甜。

酷抠族

节约所得不是金钱,而是更简单的生活——不打的不血拼,不下馆子不剩饭,家务坚持自己干,上班记得爬楼梯。 (文/黄俊杰)

穷是技术性的,忙是社会性的,穷忙是世界性的

穷忙族一点都不像职场问题,更像是社会问题。能否找到生机,有时候并不只是穷忙族自己所能决定的事情。

文/胡尧熙

美国《商业周刊》的两名记者米歇尔·康林和杰西卡·希尔夫不止一次在杂志上表达过自己的政治立场,他们都是奥巴马的忠实支持者。在民主党内部选举阶段,奥巴马一直不遗余力地在YouTube上向年轻人展示自己的领袖风范,这被米歇尔·康林认为是高明的一招:“奥巴马的成功要归功于那些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是千禧一代,国家的未来,但现在都在为生计忙碌奔波。赢得他们,也就赢得了20%的选民,即便他们现在都是Working poor。”

美国穷忙怎么忙?

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大约有4300万人的年龄在18—30岁之间,人数巨大,并且Facebook和MySpace的注册量可以证明他们之间联系紧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关注工作、医保和债务等现实问题,因为这些冷暖自知的数据恰恰是他们最缺乏的。

美国社会学家卡斯特尔斯观察过去30年间先进国家的发展过程,得出了劳动市场的“双元化现象”的结论,他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劳动市场弹性化发展,企业对高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变大,但社会底层工作的缺口反而更大,很多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发现除了清洁工、洗衣工、电话接线生和厨房助理的职位,他们再也找不到其他工作,理想和现实之间就是这么无奈和无情。这些工种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远远不如高新技术行业,于是,越来越多的穷忙族出现了,成为后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新一代的美国穷忙族都出生在国家经济持续向好的年份,生长在财富快速增长的年代,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辈无节制地消耗资源、产生赤字,然后又是网络泡沫的破灭和次贷危机。这些人都努力工作,但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已经成为常态。《华尔街日报》做过一次调查,穷忙族最关心的事情中,经济形势、医疗保障和教育这类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总是位居前列。月薪能达到8000美元在美国就算正宗的中产,但《商业周刊》的统计中,超过一半的穷忙族都在为了3000多美元忙死忙活,其中一部分人还要把赚来的钱拿去偿还助学贷款,一份工资掰成N瓣来用。


关键字: 内容标签:族群,中国,化生存,穷忙族
下一篇:第56个族群:穷忙族的中国化生存(3)||上一篇:新前门大街如何光大北京文化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