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或许鲜有“诺而不捐”的情况,但当同样的质疑声转向国内企业时,情况却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有业内人士透露,举牌子时认捐数额高,实际到账率远远不到这个数,这在国内的慈善环境中,是政府、慈善机构和企业三方“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均称:企业捐款都已到账
除了多家外企之外,商务部的“捐款门”引发的风波也已波及国内企业。
十年来的“捐款秀旧账”被某些媒体和网民一并翻出——1998年洪灾,企业承诺捐款达6亿元,但到当年年底,兑现到位的捐款仅有一半;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灾中,湖北省民政厅公布消息,1.06亿承诺捐款实际到账仅7383万元;同一时期,湖南湘潭市民政局也对外宣布:此前举办《2008湘潭之恋》赈灾晚会时,“举牌认捐”的承诺捐款数1845.9万元,实际只有1010.8万元到位……
除了国内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外,在平时的慈善捐款中,企业“诺而不捐”的新闻更是屡屡见诸报端——2000年,北京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承诺为“朝霞工程”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捐款60万元,两年过去了,这笔捐款迟迟未曾到账。
2001年,北京齐通康公司董事长董占义许诺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2000万元人民币资助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建设。然而此后4年,董占义当初的承诺一分都未兑现,2004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将齐通康公司告上法庭。这起官司也被媒体称为“红十字总会成立近百年来的首场官司”。法院判决齐通康公司履行当初承诺。但由于董占义根本找不到人,没法执行。
2003年,重庆市红十字会收到当时最大一笔善款,该市太易乳业有限公司承诺捐赠110万元用于人道主义救助。时隔三年之后,这笔捐款分文未曾到账,太易已经停产。
这些“诺而不捐”、或是“诺而少捐”的现象究竟只是个案,还是普遍存在的“捐款潜规则”?
为此,本报记者给国内最大的两家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总会和中华慈善总会分别打去电话。
中国红十字总会宣传部接电话的是一位男性工作人员,他态度很好,听完记者的提问后,回答得颇为官方:“这次地震捐款到账的情况,我们已经跟财务处核实过了,企业到账情况良好。至于以前有无捐款承诺未兑现的情况,我们未作了解,不能回复。”
中华慈善总会的回复是:“截止到目前,未发现捐款承诺不兑现的捐赠者,地震捐款到账率可以说是100%.以往的情况并不清楚。”
■业内人士:平常到账率也就7%
6月14日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一期节目,本是辩论王石的万科“捐款门”,身为嘉宾的《慈善家》杂志社社长王立伟在辩论之余,却透露了一个令人乍舌的信息:“诺而不捐”是慈善潜规则,平常年份的到账率也就7%.记者联系到王立伟时,起先,他对这个“潜规则”并不愿意多谈,因此先有了前文关于此次外企捐款事件的分析。
“哎,上次我在电视上脑瓜一热都给抖搂出来了。后来,我想算了,还是少说一点,这是我跟慈善机构的一些朋友在一起,他们告诉我的。我把人都抖搂出来了,可不好。”
尽管王立伟屡屡婉拒,在记者一再要求下,他还是透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信息:“这次地震捐款,其实已经到账情况很不错了。要知道,平时慈善机构募款是很艰难的,如果没有政府领导批示,是很难募来善款的,都得求爷爷告奶奶的。”
关于领导批示,王立伟解释说:“因为很难募款,平时地方上募款,经常是慈善组织找到当地的市级领导,由当地领导跟企业打招呼,企业再跟领导讨价还价,比如说‘我可以捐,但我捐100万,对外说高点,我还要举个牌,还要某某领导出席这个慈善募捐现场’。这样,三方都同意了,企业会捐出钱来。对慈善机构来说,企业对外可能宣传1000万,但实际只拿出100万,但甭管拿出多少,慈善机构总归拿到善款了。至于企业,也会认为自己通过100万达到了需要花更多钱才能达到的广告效应。所以,像这种承诺捐多少,其实只捐了百分之多少的情况,是政府、慈善组织和企业三方默许的‘潜规则’。
“所以说,要是回到平时的慈善生活中,就算出现捐款不到位的情况,慈善机构一般也不会吱声,就算不到位,那至少也是给了,总比分文不给好。但如果是那些说捐却一分钱都不出的企业,那是太过分了。”
当记者提到,近来由于外企捐款不到位的新闻遭热议,有律师出来说,企业捐款和个人捐款不同,企业与慈善机构签订捐赠协议后已具法律效力,如果企业不兑现承诺,慈善机构可以把企业告上法庭。
王立伟听到这里,立刻截住了记者的话语:“那都是瞎炒作,律师也就是那么一说。真要告上法庭,会闹得两头不讨好,谁都不买你的账。慈善机构也不会买账。”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而不,慈善,潜规则,善款,到账率仅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