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叶永烈出新版 称有"独家披露"(2)

编辑:汀滢 来源:新京报
 

叶永烈:只有在科学受到高度重视的时候,才能彻底改善科普环境。今天从珠海飞回上海途中,我很仔细读了关于周正龙承认造假的报道。我的感想有四:一是敬佩好几位科学家在“纸老虎事件”发生之际,就勇敢指出这是在造假;二是相关官员为“纸老虎”作伥,权力跟造假相结合,是“纸老虎事件”的症结所在;三是反对科学造假仍任重道远;四是揭露“纸老虎事件”,网络、博客显示了民间舆论的力量。

  电影导演 快枪手拍“内片” 

  新京报:在从事纪实文学前,你还做过电影。大学时你似乎没为自己制定些人生规划?

  叶永烈:我写作无计划,人生也无计划,总是审时度势来定,可能我的选择都很勇敢。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仪器研究所,只待了一个月就跳槽到了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当时,他们正把《十万个为什么》搬上银幕,名为《知识老人》。我们的系主任严仁荫教授说,我白教你了!还有很多同学骂我是化学系的“叛徒”。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

  新京报:听说你还给毛泽东拍过内片(供内部观看的电影),怎么会接到这项任务?

  叶永烈:这种“中央交办”的影片从接任务到出片,一般要求是十天到半个月,需要非常快的速度。我虽然在“文革”中挨批,但业务能力是公认的,他们不得不请出我这个“臭老九”。我们在上海市政协的大楼里享受着拍样板戏的待遇,我拍了很多京剧唱腔、杂技———当时并不知道是给毛主席拍的。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时,影片还曾经展映过。

  新京报:说说你1979年拍摄的电影《载人航天》吧。

  叶永烈:当时,我写了一个拍摄提纲寄给七机部(航天工业部)。后来钱学森(时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告诉我,中国从1971年就开始训练自己的宇航员了,我就说我们能不能去拍宇航员训练?他说可以,这在我的管辖范围之内。后来出版《飞天梦———叶永烈目击中国航天秘史》一书需要报审,我拿出了当时的一些照片,国防科委的审查人员都很惊讶,因为他们都不知道1979年我国就在训练自己的宇航员。

  新京报:为什么会这样?片子没有公映吗?

  叶永烈:说起来这里面还有故事。当时,我用肖勇的笔名在《科学生活》杂志上写了《载人航天》拍摄散记,配了几张宇航员训练的照片。本来没人注意,可《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科技报》在同一天转载了这篇文章,一下子就轰动了。各国通讯社都发表文章说中国宇航员即将上天。事情还惊动了邓小平。加上当时百废待兴,相关研究被推迟,所以《载人航天》第三部(前两部已公映),主要是训练宇航员的内容,被推迟上映,到现在也没有放。

  传记作家 “低效写作”才对?

  新京报:今年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著作非常多,和《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这本书一样,写三中全会的也不少,你有哪些“独家披露”?

  叶永烈:有一些。比如,胡乔木和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是一个历史性的文献。当时会议还没有开,胡乔木就把公报写好了。另外,这次我又增加了邓小平不计前嫌启用胡乔木的内容。

  新京报:我看到,有些读者指责你的高效写作:有些史实不准确;《陈伯达传》有些段落重复;《中共中央一枝笔—————胡乔木》有意过滤了一些领导人对胡乔木的评价。你怎么看这种意见?

  叶永烈:我不知“高效写作”有何不对。难道“低效写作”才是正确的?有些史实不准确,我看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当然是作者的责任,其次是当事人的回忆有差错,三是有些重要的档案尚未公布。《陈伯达传》个别段落是有重复,是因为多次修改造成的。尤其是用电脑写作,把某一段落从前面移至后面,而未删去前面一段,会造成这样的情况。但这是很个别的情况。

  我无意“过滤一些领导人对胡乔木的评价”。《中共中央一枝笔》初稿写于1993年,在当时的条件与情况之下只能那么写。2007年的新版增加了许多篇幅。邓小平、李锐、周扬、于光远等对于胡乔木的评价,都在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批评者大约没有看到新版,故有此论。

  记者 张弘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披露,新版,叶永烈
下一篇:电影《赤壁》现硬伤 三国人物竟说清初名句||上一篇: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着力提升黑龙江文化品格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