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文献剧诗《震颤》7月1日上海上演

编辑:秋痕 来源:早报
 
早报记者 潘妤  
  经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创作及排练之后,上海话剧中心创作的《震颤》将于7月1日在艺术剧院D6空间正式上演,谨以此剧献给“5·12”汶川大地震的受灾同胞以及为大地震奉献爱心与伸出救援之手的人们。和众多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创作的文艺作品不同,《震颤》采用的是文献剧诗的艺术形式,这也是中国戏剧舞台首次尝试这样体裁和风格的作品。
  小剧场:营造谈心氛围
  文献剧诗《震颤》分为灾难、瞬间、学校、师魂、母爱、亲人、爱情、孩子、拯救、感受坚强、奇迹、重读遗言等十二大篇章,剧中全部素材都来自于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故事,并以诗化的语言贯穿始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在剧组建组会上表示:“在这样的历史事件面前,我们不需要去制作一个虚构矫情的故事,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编剧喻荣军在谈及创作构思时说,文献剧是目前国际戏剧界中流行的编剧手法,突出的是纪实功能,在文献剧中,所有的事件都是真实的。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电影《华氏911》,其表现手段就是受了“文献剧”的影响。“这是我第一次用文献剧这一形式进行创作,对于这次大地震的舞台呈现,文献剧是我认为最合适的体裁。剧中的所有故事均来自于事实,这些事实本身就很生动很感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相信真实的事件远比虚构的故事更能打动人。”
  在喻荣军看来,演出文献剧最合适的场所是在小剧场,因为小剧场所营造出的类似于谈心的氛围,更适合演员与观众直接的交流与沟通。因此,“此次演出也是我们在小剧场戏剧方面的一个尝试。”
  排练场:演员含泪对词
  文献剧诗《震颤》集中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包括张先衡、郑毓芝、杨镒、王一楠、朱茵等在内的十六名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其中不少演员都是主动要求加入到创作团队之中。张先衡、郑毓芝这两名老艺术家更是在一结束手头工作后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创作。
  5月底,剧本初稿写成,演员们在第一次对台词的时候就已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在排练初期,排练厅内经常是哭声一片。在整个二度创作的过程中,从导演、演员到舞美设计、服化设计,每个人都倾注了深沉的情感,排练现场主创人员经常是含泪进行讨论。
  贺飓在阅读编剧的初稿时也是几度落泪数次哽咽,但他表示,整个剧并不是仅仅为了单纯地重现这段悲伤的事实,哀悼逝去的人们,而是希望所有活着的人都能永远记住这一事件,感受生命的可贵,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微笑着继续前行。

关键字: 内容标签:震颤,海上,文献,日上
下一篇:被批床戏镜头过多 新《鹿鼎记》删减超过100处||上一篇:孙悟空新造型争议四起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