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在废墟中诠释对生命的“坚守”

编辑:汀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大型话剧《坚守》6月15日晚在北京海淀剧院首演。这是我国第一部以“5·12”大地震为题材的话剧,艺术家们在地震灾区的余震中边排练边修改剧本
一个偏僻的山村,一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一所倒塌的学校,一只废墟中求生的手,一只遇难孩子的鞋,这就是话剧《坚守》呈现的故事。林道根,一个平时软弱甚至有点“怕耳朵”的村长,灾难发生时挺身而出,承担起了组织村民自救的责任。当妻儿同样处于危难时,他选择了先救学生和外来游客。学校的废墟上,一名老师伸出的手在爱人唱的生日歌中无声地滑落。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朗朗读书声中,人们盼来了解放军的直升机……

    大型话剧《坚守》6月15日晚在北京海淀剧院首演。这是我国第一部以“5·12”大地震为题材的话剧,以地震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展现了灾区干部群众在面对巨大灾难时坚守职责、坚守良知、坚守信念、坚守生命的崇高品质。话剧共有四幕,采用封闭与开放对比的格局。背景设在一个地震后与外界完全隔绝开来的偏僻山村,而在开放的结构里,本剧用多媒体图片宏观展现举国救灾的情形。本剧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成都艺术剧院联合演出,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导演执导,四川籍作家王爰飞等人编剧,北京公演后还将在成都、上海等地巡演。 

    ●编剧王爰飞: 

    直面灾难,我们完成第一时间的艺术创作 

    5月12日地震发生后的几个小时里,王爰飞看到了太多惊慌失措的人们,那种挂在脸上的无可名状的惶恐让他第一时间产生了创作的念头。地震后的第二天,他就走进了灾区,一边当志愿者一边收集素材。曾经参加过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王爰飞对灾难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看到路边用彩条布盖着的一具具尸体,看到从汶川映秀逃难出来的灾民在雨中艰难地行走时,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他说:“看到短时间内这么严重的死伤,看到那些永远被埋在废墟里的孩子和幸存的人们痛到麻木的表情,我知道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地震灾区收集到的事例有很多,四川人的朴实、乐观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但是随着体验的深入,王爰飞关注到在救灾中冲在最前面的那部分人——虽然他们自己的家庭也遭受了灾害和损失,但是这些人仍然坚守在岗位上。在救灾时,一位当地干部无数次往返学校抢救学生时,发现那双熟悉的鞋就裸露在废墟外边。但他什么都没说,直到最后把能救的学生都救出来之后,才对别人说:“把这个孩子挖出来吧,他是我儿子。”在灾区,一名普通的社区党委书记,地震后第一时间把党支部的牌子竖了起来,让惊恐无助的灾民知道党组织还在,有困难可以找到党。王爰飞在讲到这件事情时,说:“一位社区党委书记,可能就是一个“九品”芝麻官,这些基层干部,平时可能有缺点,但是在大灾难到来时,他们能够冲上去,能够经历考验,体现了党员的风格,让人们感受到信念的力量。”这些故事在《坚守》里都有所体现。 

    ●导演王晓鹰: 

    十二天推出《坚守》,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5月24日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接到中国剧协的电话,邀请他导演一部成都剧作家创作的抗震救灾的话剧,他在一眼都没看剧本的情况下就答应了。仅用了半天时间就联系好了演职人员后,王晓鹰25日到达成都,第一天修改剧本就是在灾后最大的青川余震中进行的。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到: 

    “5月24日看到初始剧本,25日赶赴四川,26日进入灾区第一线,27日确定剧本修改方案和舞台设计方案,28日开始边排练边改剧本,每天从早上9时到晚上11时,有时甚至到凌晨1时,每天!”“对于这样的速度、这样的效率、这样的成果,我自己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不过,从连排中呈现出来的《坚守》的整体效果颇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而且不应景,不浅薄,不廉价!” 

    这样非常规的艺术创作全部来源于抗震救灾的激发,生命力的激发。在完全倒塌的向娥乡小学,王晓鹰说:“在学校倒塌的墙壁上我们还能看见孩子们的画,那些也许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图画,是地震前他们对未来美好的遐想。这些画面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为后来剧本的完善和排演增加了生命的动力。”这部坚守生命的话剧把大家的心和灾区人们联系在一起,正像剧里有一句台词:你能到我们龙山来旅游这是一种缘分,而现在我们共同面对灾难这更是一种生命的缘分。 

    王晓鹰说,现在媒体对地震的报道已经不再那么密集,人们也渐渐恢复了地震前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媒体报道的减少而忘却这些在灾难面前展现的人性的光辉。我们不能因为宣传方面的减弱而减弱对心灵的影响。那么什么能带来我们对生命的反思,什么东西能使我们保存在生命层面的启示?我觉得那就该轮到艺术作品来做这件事情。我们对这些事情有最深切的感受,有最深刻的感动,感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来记录。灾后重建工作正全面展开,对人民心灵的抚慰和激励正待加强,文艺工作者应该用艺术创作的形式扛起这面大旗,把人的精神力量像火炬一样传递下去。 

    ●主演侯岩松: 

    集结号吹响时,我们用生命来饰演角色 

    本剧的主演,国家话剧院年轻演员侯岩松在接到王晓鹰电话时正在医院打吊瓶,他听到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第二天就飞到了成都开始体验生活,排练话剧。 

    在去灾区体验时,剧组去了聚源中学、向娥乡小学、紫坪铺等重灾区,看到了很多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画面。在表演时怎么把这些具体感受和高度凝练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完美地表达出来是角色本身最难把握的地方。侯岩松说:“每一次彩排和演出之前,我的头脑中都会闪现那些画面,要不断地去进入角色,不断地去领会那种交集的情感,每一次感情的流露都是发自心底的,可以说我们都是在用生命来演戏。” 

    侯岩松说:“在剧里我饰演的村长拿着鞋哭孩子的那一幕感受最深,晚上排练之后,我回去一边看着电视报道,想着遇难的孩子,一边想着台词。而且我也有孩子,能更深地体会到这种感受。我拿着那只鞋和孩子对话,感觉孩子还没死,还在和我藏猫猫,这种表面上与孩子的嬉戏和内心极大的悲伤形成强烈反差,每次演到这里内心的情感碰撞都是最强烈的。” 

    林道根这个角色的伟大不是他从软弱到负责任的形象转变,最动人的是他从失去妻儿的痛苦中挣脱出来,继续坚守信念时人性的成长。对于一个戏剧演员来说,能参演这样的话剧不仅是对个人艺术创作的历练,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侯岩松希望自己的表演,不是单纯地把灾难和悲痛呈现给观众,而是要再次让人们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当人们走出剧场之后,心底能留下对人生的顿悟。正如剧名《坚守》一样,坚守住信念和生命,才能获得希望和未来。(张 敏)


关键字: 内容标签:废墟,坚守,诠释,生命
下一篇:山东省第二届中韩书画邀请展将举办||上一篇: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也是重建家园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