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报综合报道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诗描述的羌笛至今已流传1000多年,然而羌笛今后还能有多少人会吹却是一个未知数———汶川大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受了巨大打击,眼下各方正在努力抢救和保护羌族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民协在成都设立的“紧急保护羌文化遗产工作基地”今天在成都正式挂牌成立。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率专家团在成都表示,通过组织成立“紧急保护羌文化遗产工作基地”,部分文化遗产专家团将长期进行羌文化研究保护工作。
对于羌族文化的受损程度,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反复用的字眼是“毁灭性打击”,他认为羌族文化的受损比专家们让估计要严重得多。北川自古是羌族聚居区,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总人口16.9万,其中羌族人口近10万人,占总人口的近六成,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有着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羌族文化遗产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这次大地震不仅使得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数被毁,而且大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
“如果羌族的文化没有了,这个民族也就消失了。”冯骥才认为,包括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汶川刺绣在内的很多项目,都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对羌族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羌族文化就受到了摧毁性打击。这个打击不仅是对羌族文化,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打击,是对民族生命的打击。”据悉,由北京、四川两地的专家学者组成的50人专家团从昨日起陆续奔赴北川、汶川、茂县等地进行文化遗产调研普查。冯骥才不但亲自带队前往一线,他还为本次调研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步骤:第一就是到现场调查,不仅针对羌族,还包括藏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第二,对调查结果要进行归纳、分类,并分出等级;第三,根据分出的等级,专家提出保护方案。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成都,文化遗产,紧急,成立,保护,基地,工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