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河南南阳楚长城屡遭毁坏 (2)

编辑:秋痕 来源:河南日报
 
一个村庄的记忆

    楚长城大关口遗址并没有给黄家门村带来多大的影响,只是偶尔翻起波澜。

    1981年2月,黄家门村农民黄书典在村东侧南北两道城垣中间菜地内掘土时发现一枚青铜质戈和数十支铜镞。

    后来,这些青铜质戈和铜镞,被他的孩子拿出去玩丢了。随着寻觅楚长城踪迹人员的增多,黄书典觉得自己丢失的应该是很值钱的宝贝。

    另一位村民黄小孩今年已经55岁,他也曾拾到一个铜镞,后来不知去向。

    给村里人留下印象的就是,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人来看楚长城遗址,但遗址却在渐渐的变得矮小,小到无法与周围的土地进行区分。

    赵发祥说,楚长城遗址最近二十年来损失得快速,与农民垦荒等有极大的关系。黄家门村村民黄小孩和宁洪昌两家的两块耕地均在遗址上。据赵发祥回忆,十多年前的时候,这两块地头边的楚长城还很宽很高,但现在已荡然无存。由于垦荒,紧挨着两块地的部分楚长城还在逐年缩退。

    尽管耕地一直在“吞噬”着楚长城遗址,却没有人出面制止。

    损坏遗址的还有另一种方式——捉蝎子。蝎子是一种药材,当地人习惯在春秋季节捉蝎子卖,楚长城遗址时间久远,里面留下的空洞是蝎子繁殖和藏身之所,于是,村民们为了捉蝎子,不惜挖开楚长城。

    “许多地方楚长城都挖平了,也没有蝎子藏里面,现在也没人再挖。”赵发祥说。有关部门立碑之后,并没有注重保护。

    在当地村民看来,楚长城无法给村子带来实惠,“楚长城越来越看不到了,哪能发展旅游?”黄小孩说。遗址没法重建,如果看不到楚长城,自然也无法吸引游客。加之这里的自然条件有限,虽然山势起伏,但山上裸石甚多,植被的观赏性乏善可陈。“每年来这里‘观光’的其实都是专家、学者。”黄小孩说。

    一些学者的“宠儿”

    据了解,现有的楚长城遗址,西起湖北的竹山县,在河南境内呈一个巨大的“N”字形向东延伸,横跨现在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叶县、舞钢市和南阳市的方城、南召等县,总长度约800公里。

    在考古专家眼里,这样存世不多的长城,反映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建筑工艺,因而,楚长城一直是专家学者眼中的“宠儿”。

    中国长城研究会专家成大林在叶县考察完当地的楚长城遗址后表示,这些长城需要尽快地申请文物保护,否则被破坏后就很难重新恢复。

    2000年底,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长城学专家董耀会等人在南召县经过实地考察后认定,那些遗址就是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楚长城。董耀会表示:“北京慕田峪长城只有600多年的历史,而楚长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

    包括大关口遗址在内,各处楚长城遗址的发现都有着不同的际遇。

    1995年,叶县科技局工作人员董中峰在一次野外考察时,发现远处的山头上时隐时现一些石寨,这引起他的兴趣。在此之前,他从历史典籍中了解到家乡可能存在楚长城。

    根据史书记载,楚国修筑长城的原则是“有土之处,筑土为城;无土之处,垒石为固”。眼前的石寨子,很多石块已经风化,墙宽多为67厘米左右。由于宋代以后的城墙一般宽50厘米,而春秋战国时期则为60至72厘米,且寨子中有很多呈“品”字形分布的兵营墙基和烽火台,董中峰断定这里是楚长城遗址,后来被专家证实。

    与此同时,在附近的南召县,也陆续有一些类似楚长城的遗址被发现。

    谈及楚长城不能不提一个人——贺金峰,已经50岁的贺金峰出生于方城县,19岁开始进行文化考古研究,曾发表文章《楚“方城”是中国历史最早修筑的长城》等。

    贺金峰在1998年至2004年十多次实地考察楚长城遗址,发现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冬“过邓”、“伐申”,将西周时期申、缯古国封地据为己有之后,在其北部、东部修筑楚国长城多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南阳,长城,河南,毁坏,屡遭
下一篇:央视广告称诸葛亮躬耕于襄樊 南阳市民愤愤不平||上一篇:诗歌散文音乐朗诵会 肖雄来宁献上《逆风的香》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