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乾隆二十五方宝玺诏令天下

编辑:秋痕 来源:广州日报
 
在紫禁城后三宫的交泰殿御座左右,整齐地排列着用明黄色云龙织锦包裹着的箱架,这些被称为“宝盝”的箱子里盛放的正是由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象征着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宝玺——清二十五宝。

  这二十五方宝玺的质地不一,有金质、玉质和檀香木质,印纽的形制分为交龙、盘龙和蹲龙,雕刻精致,显得厚重威武。宝玺象征着皇权,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凭证。可是,在清代早期,国玺的数量却没有一个规定确切的数目。到了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宝玺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十九枚,而且出现了管理上的混乱,这些都令乾隆皇帝十分不满。于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他下令重新鉴别这些宝玺并且排列次序,最终选定了这固定数目的二十五方,它们分别是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这些宝玺的内容涉及皇位的继承、任命大臣、民族、外交、征伐、祭祀和赏赐等各个方面,皇帝发布的每一个诏书、敕谕,都要根据其不同的内容钤用不同的宝玺,比如“皇帝尊亲之宝”是给太后上徽号时使用的,“命德之宝”是为奖励忠良时使用的,体现了宝玺各自的使用范围。

  新选定的二十五宝,除了一方“皇帝之宝”是满文印外,其余都用汉、满两种文字篆刻,汉字用的是篆书,满文用的是本字。到了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又觉得宝玺上的两种书体不太协调,因此决定除了“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以及满文“皇帝之宝”这四方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改变外,其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满文本字全部改成满文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这二十五方宝玺的使用频率也不太一样,比如最早的那四方宝玺就很少使用,而钤用得最多的则是檀香木满汉双文的“皇帝之宝”和青玉的“敕命之宝”。

  当年,乾隆皇帝把宝玺的数量定为二十五方,取意《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希望清王朝能够“得享号二十有五之数”,只可惜清朝也就传了六个皇帝就灭亡了,二十五宝作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依旧静静地躺在交泰殿里看着世事变迁。

  (故宫博物院 达微佳)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乾隆,诏令,二十,天下
下一篇:工地里挖出宋朝老玉?杭州"千年御街"引挖宝人(图)||上一篇: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与国家大剧院结盟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