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讲坛的成功有赖于宣讲者的学术功底,这是不言而喻的。其中蕴含的深刻启示在于: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学术的通俗化,使有意义、有价值的学术研究走向民众,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服务。坐在燕园的那批中年学子,不少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为什么在“功成名就”之后想到学习国学、想到回归传统?为什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去钻研管理学,而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钻研国学上?其中昭示的道理是什么?人文精神在实现市场价值乃至企业家的人生价值方面究竟起什么作用?我们叫了那么多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但冰冷的板凳难道不是在磨练了学者定力的同时,也冷却了学术成果吗?至今仍令正统学者鄙视的电视难道不是“炒热”了学者,也传播了学者苦心钻研的学术心得吗?
对于传统文化,从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热衷于空喊抽象的原则,而少有具体的建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个好办法,但传统文化积淀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之中。究竟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甚至究竟什么叫糟粕,什么叫精华,至今还说不清楚。在空喊原则的同时,倒是在“与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名义下,使传统文化全军覆没!今天的中年人,大抵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氛围下长大成人的。即便贵为所谓成功人士,其国学根底怎样,也不难想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北大“国学教室”应运而生。我想,对于传统文化不论全盘否定、全盘接受,还是批判地继承,都要以适当了解为前提。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不知孔孟老庄为何人,不知经史子集为何书,从未听说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妄谈什么批判地继承!
两则新闻又让我想到有限的教育资源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近年来,教育是百姓诟病最多的领域,究其原因,在于受教育的不公平。一方面,是总体教育资源的缺乏,使九年制义务教育难以普遍实现;另一方面,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使择校和教育乱收费有了土壤。照“百年讲坛”制片人魏女士的说法:“中国有那么多好老师,应该让大家都来享受这个优质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最充分、最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就应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果能通过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把全中国最优秀的大、中、小学教师整合起来,长期开设空中课堂,让远在祖国边陲的孩子也能和北京、上海的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让下岗工人、普通农民也有机会听到北大“国学教室”的课程,那该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好事啊!此事如果实行,不仅可以用最少的教育资源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而且必将极大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劳动者。
来源:人民日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讲坛,国学,教室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