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灾难面前,诗歌成为全民“心灵火把” (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次爆发,无力改变整体命运

  震后诗歌的爆发,也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关注着诗歌的兴衰和命运。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其时诗人们享受着明星般的待遇,各种诗歌刊物的发行量也大得惊人。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日益高涨,诗歌刊物的发行量开始大幅下降,很多诗人也弃诗而去。诗歌逐渐小圈子化,在公共媒体上很难占据重要地位。尽管近年来,有关“梨花体”的讨论十分热闹,而诗人们策划出来的“裸体朗诵”、“极限写作”、“诗人手稿”拍卖等事件层出不穷,但这些偶尔的喧嚣也难改变诗歌整体的命运。

  “现在很多诗歌都远离生活,写人与人之间的小感情,写生活的边边角角,一些诗作纯粹就是文字游戏,只能让作者自我欣赏,很难引起别人的共鸣,更不能点燃其他人的心灵。”田歌说,“诗歌其实也需要和生活紧密相关,但日常生活往往不是激动人心的生活,只有激情澎湃的社会内容才能给诗歌供养,地震是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灾难,是我们共同的情感焦点,诗歌一下子就蹦了出来,成为抗震救灾中人性凸显的一部分。”

  除了写诗,诗人们还让诗歌在公众面前发出声音。

  《诗歌与人》主编、广州诗人黄礼孩联合广东几个城市的诗人,举行了数场广场诗歌朗诵募捐活动。在5月17、18日,广州、深圳两城市共为灾区募捐8万多元。他们在广场上饱含热泪面向社会、面向民众朗诵,每一首诗都诉说着内心的哀伤、爱、祈祷和坚强。这些从纸上走出来的诗歌,这些从网络上走下来的诗歌,感动着观众。很多观众落泪了,更多的人伸出仁爱的双手,连外国友人也来捐款。

  “这一刻,诗歌是一个行动者,一个爱者。”

  黄礼孩说,地震后,他们开始在诗生活网站上发出倡议并征集诗稿,一时间大量的写汶川地震的诗歌奔涌而来。“在这个悲伤的时刻,每一个拿起笔的人都是诗人。毫无疑问,在灾难来临时,诗歌是最敏锐的文学先锋,她比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来得快。”

  这大概是三十年来中国诗歌最为动人的景象。

  在黄礼孩看来,诗歌从来没有走远,优秀的诗歌,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她是担当、道义、关怀、仁慈、照亮和力量,只不过,在衣食无忧的日子,人们漠视了她。

  2007年的青海湖诗歌节曾经发表了一个《诗歌宣言》,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很多人重新翻出了它。宣言写道:诗歌是人类话语领域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因而也是最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诗歌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滋润生命的雨露和照耀人性的光芒,只有它能用纯粹的语言,把一切所及之物升华为美。诗歌站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前沿并且永远与人类精神生活中一切永恒的主题紧密相连。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诗歌在每个人的心中复活,是诗歌选择了我们。

  “诗歌是一种永远存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出来歌唱,但是也不要夸大诗歌的作用。”搜狐博客副主编老愚在第一时间组织了一批诗人推出诗歌专辑,他说,“现在,诗歌和评论一样都可以表达出整个社会的心声。”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也认为,这一次诗歌的勃兴,不过是国人深受重创的心灵需要有一个情感的出口,从而短期借用了诗歌这一形式,它的意义更多的在于表达情感,而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形式获得了新的生长空间。当灾难的创伤过去,诗歌又会恢复常态的。(记者桂杰)

关键字: 内容标签:火把,全民,灾难,诗歌,面前,心灵
下一篇:王大东忆引进肯德基经历 为首家店址干15杯茅台||上一篇:京城百位文艺家义卖作品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