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诗歌回暖的过程中,不仅绝大多数诗人写了,许多本来跟诗歌没有关系的人也写了,夸张点说的话,几乎又到了“大跃进时代”“全民诗歌”的地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诗作从人们的心底涌现出来,而且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发表出来。很多报刊都在第一时间出了抗震救灾诗歌专号或专辑,有的虽然不做专版,但也给了诗歌以相当多的版面,甚至是破天荒地刊登诗歌题材。除此以外,在网络世界,博客和一些诗歌网站的论坛扮演了最为积极而且迅疾的角色,即时地传播了诗歌,使人们的写作冲动相互感染、激励。
一首抗震诗被点击600多万次
平时极少发表诗歌的报刊、电台和电视台,这次也相继推出了为数众多有关震灾的诗歌。山东蒙阴县青年作家李世英于2008年5月13日晚10时写下《汶川,今夜我为你落泪》这首抗震救灾诗歌后,贴在了新浪博客上,被朗诵家雨音女士制作了配乐朗诵录音。该诗被中国播客网站和新浪网站推荐到首页,点击率达到600多万人次,并被三十多家报纸转载、二十多家电台及电视台朗诵,影响之大,让作者始料未及。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多群众参与到诗歌创作中,诗歌也第一次发出如此响亮的声音。
诗歌不仅被创作,而且在行动。诗歌最大限度地跟朗诵等表演艺术形式结合了起来,从北京到外省,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在搞专题朗诵会,即便本来是别的主题的活动也被纳入这个主题,如5月17日在中国诗人俱乐部举行的散文诗朗诵会、5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的朗诵会、5月25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专题朗诵会以及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两岸诗歌朗诵会,等等。电视和广播等有声媒体也在尽量传播诗歌的声音。
诗人们不仅在后方看电视、写诗、读诗,还付诸行动。在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两个慰问团中,都有诗人的身影。中国诗歌学会还专门组织了诗人志愿者采访团,在副秘书长祁人的率领下到灾区奔波慰问。
《诗刊》编辑部的编辑蓝野告诉记者,地震发生之后,由于投稿数量众多,他们的公共邮箱已经爆满,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几百份乃至上千份诗歌投稿,还有很多稿件是用特快专递送达的。短短半个月,他们收到的抗震诗歌已经超过万首。与此同时,《诗刊》迅速作出反应,加班加点,一周之内推出两期8个版的《诗刊抗震救灾诗传单》,同时,把已经编好的6月号撤下,准备在6月份上半月推出《诗刊·抗震救灾专号》。
而出版社面对灾难,动作也十分迅速。5月24日,由群众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汶川诗抄》已经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首批2000本通过四川省新华书店捐献给灾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的诗集《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也已经面市。这本诗集从近二百首诗作品中遴选而成,分为“哀痛:生死不离”、“挺住:有爱相伴”和“感动: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三部分,共近60首诗歌。
诗歌,惟有行动才有力量
诗人潘洗尘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以及诗生活网站发表倡议书,呼吁“诗歌,也惟有行动起来才是力量,才是永远的爱!”
潘洗尘说:“诗人曾是一个最富担当精神的群体,我们的先人屈原就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但不知为什么,今天的诗人们却似乎都失缺了肩膀,怯于担当甚至羞于担当了,好像诗人一‘担当’,就会偏离某种自以为是画地为牢的象牙塔了。殊不知,诗人远离了时代和社会,就像人类远离了空气和水。人一旦远离了空气和水就会变成尸体,诗人一旦远离了时代和社会也就变成了一个个干枯的‘死’人,死人又何谈创造力?这也就难怪今天的大多数诗歌会散发出霉腐气了。”
他说,希望发生在以四川汶川为中心的这场我们本不愿意看到的灾难,能够激发出人们久囤于心底的爱与热情,但愿诗人们能就此走出狭小的书斋,忘掉个人的得失,把目光投向那些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生命,以及灾难过后每个生命的复原与复苏。
地震发生之后,亲临灾区的《诗歌月报·上半月》主编王明韵说,很多诗他都是在现场直接写在手机上的,是流着泪写的。他说:“诗歌在危难、悲悯的时候,能够传递一种感情,而人在这个时候最需要情感的慰问,诗人此时此刻是不应该缺席的。”
北京电视台导演、主持人田歌5月27日临时策划并制作了《共荣绽放抗震特别节目》,该特别节目完全以诗歌贯串整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感染效果,创造了收视率的新高。田歌说:“约诗人作家写根本来不及,而网络当中遍地都是,这些诗歌都是我从博客上找的,有的是从中国军人网等网站上找的。这些作品都是他们从血液里面流出的情感。”
“中国人的文化里,有一种诗教的传统,关键的历史时刻都会大量的呈现出来,起到物质起不到的作用。”《作品》文学月刊副主编、著名诗人杨克说,“灾难来临的时候,只有诗能够表达情感的沸点。比如美国的‘9·11’之后出了很多诗歌,现在很多人还经常聚集在一起朗诵,诗歌在此时能够起到表达内心、宣泄感情、抚慰心灵、相互关爱和支持的作用。”
关键字: 内容标签:火把,全民,灾难,诗歌,面前,心灵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