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市场上的“雷锋”_大家专栏-雕塑--城市

编辑:英楠 来源:雅昌发布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市场上的“雷锋”》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来到长江边的一座小城,清早起床散步,路过一个市场,蓦然发现了一座雷锋塑像。

我很惊讶,它太不“搭”了,拿专业的话说,就是和环境太不相匹配了。这是一座高约60公分的雷锋胸像,它的基座居然是马路边一个两米高的配电箱,配电箱上,用红色油漆写着当地一个侦探所的名称,然后是电话号码。塑像的右后方,是一个汽车修理店,左后方,是一个花木店,视线往两边再扩展一点,更热闹了,形形色色的招牌,各种各样的小店铺……

这叫什么城市雕塑呀!我相信许多有“艺术洁癖”的人,可能会大声疾呼,为什么不把它拆掉!

但是,细看这座雕塑,居然又有一丝感动,感动它的淳朴无华,感动它的自然自在,感动它的民间气息。这座雕像一看就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它不是“学院派”的做法,它是照着照片慢慢磨出来的,而不是从人的头部、面部、胸部的结构关系出发,塑造出来的。所以,它自然也不符合“学院派”的技术标准。塑像材料也看不太清楚,很可能是玻璃钢上漆,反正,这是一个纯白色的,笑眯眯的“雷锋”,带着一顶单军帽。由于雕塑的白色,同样是用红油漆描出来的领章帽徽就显得非常突出,给人很强的视觉张力。

看得出来,作者在塑这尊像时是非常用心的,他竭力要把雷锋做像,所以“雷锋”的辨识性其实很强,一眼就能够被人们认出,这是雷锋。同时,由于认真,雷锋微笑的神态带着一种淳朴和憨厚,它并不因为居于如此简陋的环境就变得惨不忍睹,相反,塑像与环境的“混搭”所产生的强烈反差,反而让我们觉得雷锋的塑像在这里让人感到有一种平常的、亲切的魅力。或许,在这个熙熙攘攘,人人都在为利益而奔波忙碌的市场,这座草根艺人塑造的雷锋,更容易让市场上的人们产生雷锋是自己人的感觉。

前不久,有网络媒体组织网友投票,评选国内最差十大雕塑,结果弄得风生水起,争议不止。正是因为网络评选中的争议,让我想起了这座市场上的“雷锋”。

按照不少网友要求清除视觉污染,纯洁城市空间的逻辑推衍,城市公共空间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城市雕塑的创作权永远只能被一小部分人拥有,这一小部分人就是所谓的雕塑大师和精英,只有他们的作品才有资格占据城市公共空间。这种逻辑如果推向极端,很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民间艺人,对雕塑有兴趣业余爱好者,根本就不具备创作城市雕塑的资格?

或许有网友会说,城市公共空间并不是排他性的,不管是谁,只要他作品做得好,符合要求同样也是可以参与竞争的。那我们又要问,什么才叫做得好呢?这个好的标准是单一的,还是多样性的?例如非洲木雕,例如巴厘岛上的石雕,例如许多少数民族的雕塑,如果不是因为特别的需要,拿现有标准衡量,是很难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

问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只允许清一色的高水准,高标准的雕塑作品进入,还是同时允许一些另类的多样化的作品存在,例如一些民间的作品、地方性的作品;例如一些创新性的、不合常规的实验作品,

太“干净”的城市公共空间,容不得一点杂质,是不是就好?


关键字: 内容标签:城市,城市雕塑 大家专栏 雕塑城市 城市雕塑 大家专栏 雕塑
下一篇:孙振华:让雕塑动起来_大家专栏-雕塑--雨露-叶片-北站||上一篇:孙振华:弃石雕塑_大家专栏-雕塑--石材-废弃-艺文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