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不可见的内在性——从展览“紧急中的沉思”说起_内在性-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新冠疫情-精神-紧急中的沉-叙事-感觉-内在

编辑:李家丽 来源:雅昌
 
从感觉的逻辑出发,打破纯粹的视觉经验,试图从抽象与具象之间寻找一种叫做“精神”的东西。或许这种发式会

从感觉的逻辑出发,打破纯粹的视觉经验,试图从抽象与具象之间寻找一种叫做“精神”的东西。或许这种发式会被鄙夷为继续借用中国道“Tao”的形而上来叫卖艺术,事实证明绘画、装置、摄影与创意和人的思想之间,相互独立而关联。情绪是偶发的,想象却似乎真实,所以才得以不可见来阐释这种可能。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近期展览“紧急中的沉思”在这个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社会拉开序幕。在展出前,展览向所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危机之中,艺术何为?由此,展览试图在行使自身功能和力量为所有人带来慰藉、反思、指向和“意义”的解释。展览邀请了26位国内为艺术家共同完成主题展览,展览从日常生活、身体和生命政治学、人与动物的二元对立、人类的迁徙与地缘性和信息化对社会未来范式五个维度展开探讨。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同时在个人思考的过程中,大而全的阐释似乎过于空洞,试图从“身体”及其“内在性”两个层面来做回应。

阻断叙事的可能

任何作品,特别是在当代范畴中创作的艺术,避免不了对其意义的解释。而解释的前提即是对其叙事的过程加以更清晰地表达。但在关于作品本身以何其意义来回应主题的时候,叙事是否完整则不再是重要的部分,反而更多时间是思考,在叙事背后的那种“感觉的逻辑”如何呈现。

当初从德勒兹通过对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开启了一个研究范式,他谈到“一幅画为什么能够直接诉诸神经系统,这是一个非常严密、非常难的问题”。在《感觉的逻辑》中,德勒兹指明,培根画出了“感觉”(sensation)这种东西,而感觉来自身体(body),在德勒兹的理论中,身体是某种纯然的力的化身,而力则是感觉的条件: 感觉是身体在自身与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在被力击中的一瞬间,产生的最为纯粹与直接的反应。如果说这种反应难以名状,超出了理性的思考与语言的范畴,那么,德勒兹选择将其称作“感觉”。

在这个冗杂且艰涩的话语逻辑和概念里面,最重要的关键词涉及到“感觉”,“身体”以及“超出理性的思考”,而“感觉”如何被画出来?这一问题其实就与此次展览当中面临的一个问题一样,我提出的一个问题:艺术如何真正解救危机中的每一个个体?当然很多回答当然就是从艺术作品自身的内涵,本质以及精神启发来唤醒人的内心感知,消除痛苦和恐惧。这一种方式有时类似于宗教的一种救赎方式,但回到艺术场域里面,有多少人可以真正进入到美术空间,去把所有的作品以及作品的解释看完,然后回到现实开始脱胎于形式之外进行理性的反思?这个过程第一需要时间与空间的便捷,第二需要知识修养储备,第三需要作品叙事的引导。

因此,阻断叙事的可能也就是从艺术传播到大众这一环节的时候,给予每一个观众最大限度的自我发挥。而不再是对于一个主题,一件作品,一个范围限度里面的解释。当然,在这个阻断叙事的可能当中,所有人依旧要遵循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语言和创作意图,尊重作品本身的文本性,在这个基础上来完成解读就能有更大的意义空间产生。

S5gjMfOz6rmuucB8H8kGsJ3eEtuGsTIRj1USR1kE.jpg

夏娜 · 莫尔顿(和尼克 · 哈雷特),《飒飒松林∞》(静帧),2018,六频影像装置,35分钟

艺术家夏娜·莫尔顿六频影像装置作品《飒飒松林∞》以强烈的色彩和非叙事的画面呈现了一出伪情景剧,关于作品有解释是关于对近来沉湎于新闻更新或面对社交疏远问题的写照,而作为一种阻断叙事的可能方式来表达作品意义的时候,那些支离破碎的图片,窗口映射出来的光,白昼与黑夜的往复流转成为了作品在隐喻和悬置事物本身的一种手段。而所有观众对作品的观察也并非完全会联系到主体解释的总体概念中去。在这里日常生活是一个灵感来源,而感觉本身也必须依照逻辑和意义产生的结构去发生关系。

“灌注力”,从尼彩到阿尔托

当培根将灵魂抽离于身体的时候,身体本身也就作为了一种随摇晃,震动或者外物产生的力而随之运动的一个状态。在剔除灵魂与心灵之后,这个客体可以称为“肉身”。汪民安在《培根与当代艺术的肉身转向》谈到“一切都是肉身,人的痛苦,它的动荡、起伏和扭曲,是肉和骨头这一身体整体的痛苦,是这一整体的动荡、起伏和扭曲,是全部的肉的扭曲。”而灌注力的产生也就是在这个情况下产生,这个时候“肉身”成为了种充斥着能量和不可见力的存在。

延续这个“灌注力”的始然,是出于对“身体”转向“肉身”的一个启发。这个话题的探讨来源于作品对“生命的体征”以及“美学标准上健美身体”的探讨。在王兵在纪录片作品《方绣英》(2017年)中艺术家以影响纪录对人类罹患疾病和衰老的变化展开了开放性地讨论,这个作品是一个过程,没有主观性的介入,同时每一个细节的记录充满了纪实性和真实性。

pKagjFeewFxqwsfIxq5mRPU3JHdKlxYWRw5tzRuG.jpg

李燎 《做更好的人》 单频彩色有声影像 2019年

在李燎的作品《做更好的人》 单频彩色有声影像作品中,展开了对当代美学标准和“健美身体”的探究,这个问题让人想到“景观社会”发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健美及其欲望的隐喻指向,人在身体欲望和审美异化的时刻,裹杂着消费主义的某些渣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灌注力”通过高清印刷的男性八块腹肌的图像彰显着向外散发吸引力,而画面上却又复刻印刷了《新概念英语》的单元文章。在这样图像交叉,意义重构的世界里,我们追求的“美”是真正的美吗?作品从身体指向了生命议题,对人类长久以来对自身身体的关注开始质询。

尼采来说,身体就是一个力和力的对抗战场,是狄奥尼索斯式的对生命的毁灭和肯定的永恒轮回式的悲剧剧场;阿尔托以血为标志的恶彰显着身体是在努力运转的残酷剧场;梅洛-庞蒂以世界之肉,书写了关于肉的现象学。这个“肉”既是身体存在的一种证实,更是身体的一种专向。这个转向它或许代表了死亡、残疾、药物、灾异、暴力、种族 、战争、欲望及其更多的隐喻。肉身的景观化在当代社会也以各种方式,显现出牺牲和死亡、暴力和悲剧也不免陷入消费主义的逻辑之中的一种现实。

不可见的内在性

此处谈及的“内在性”其实接近艺术的真相和意义。

X9JPTHJdZpodyd5tH5UZUOEvuOiMtHA2qCnxOncR.jpg

赵仁辉,《纪念圣诞岛上的最后一只猫》 2016年,木,树脂

内在性总是关乎没有形状的情感、灵魂、精神等等隐秘的一面。从赵仁辉的装置作品《纪念圣诞岛上的最后一只猫》开始,开始对内在性产生思考。疫情的开始彻底改变常态的生活节奏,包括自我的身体,外部客观环境,还包括动物对社会常态秩序生活的扰乱,新闻里也看到有鸵鸟跳脱牢笼在高速公路上狂奔,有熊下山嗜杀村民等等,在这个背景下,人,自然,动物以及更多生命体之间的生存关系展开重新的思考。

qVkMeMRNs0PDkURh2ZNFSl7KphSznJKPMYFVeorJ.jpg

杨福东,《善恶的彼岸-真理之敌 8》,2019,左:彩色喷墨打印、5 毫米透光度5% 黑色玻璃;右:丙烯绘于黑白喷墨打印照片、3.5 毫米85% 透光度白色玻璃、铝板装裱、不锈钢烤漆黑框。双联,每联 90 × 60 × 6 cm。

杨福东作品《善恶的彼岸-真理之敌8》,两幅以暗度较深的作品呈现观众眼前。左边是摄影作品,暗淡稍留剪影般展示,右边则是尼采语录,被滴流下来的油墨覆盖,模糊不清。在这个寓意表达中,内在性则以明喻般的方式诉说了当代社会人们生存境况的混乱,迷失,焦虑以及失去了生活与理想的边界。疫情之后的全球化境况,对于失业问题,经济消沉到种族歧视和美国多地暴乱的新闻连续不断,面对这些所谓“失焦”的状态,已成为现实,而我们应以怎样的和态度面对“失焦”,这是这个阶段要去解决的问题。

fmWDHSzzXkVQQrM427swCju6iUE16OnpWqK2ban6.jpg

致颖,《梦魇 / 寝室》,2014 / 2020,三频高清影像、路灯、金属架、家具,1分钟循环播放,尺寸可变。

致颖的作品《梦魇 / 寝室》,用三频高清影像记录了一个画面,画面里用金属及各种材料搭建的一张数米高的床依靠在一盏路灯上,一个人躺卧在床上。视觉的冲击及其心理的构想形成了非常扣人心弦的感觉。

OeaH1oLuYS3qfJYW5K7js55gxVtxez7kFtijQUp4.jpg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时间/镜像,北京》,2020   34 张激光打印图片   257.7 × 467.7 cm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在作品《时间/镜像,北京》将时间与更广泛的历史背景发生关联,通过对多媒介数据的收集,从中发现图像的作品,试图在众声喧哗的后网络时代,对信息的传播对人类未来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沃尔冈夫的作品以强烈的历史性构造了每一个人对当下生活和现实的思考,这是一种对“内在性”的表达方式。

通过以上三件作品让我再次回到“内在性”的思考,对于这个概念德勒兹立足一种绝对自主的自在差异,强调物质性关系网络的连续变易、生产性力量的强度平面、生命能量的自由流动和纯粹的生成运动。这样一种生命能量以及自由流动和纯粹生成也恰好符合当代艺术家在这个疫情之后环境创作艺术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同时对于每一个受众来说,同样充满机会去作更多解读和感悟。

借用蓝江对德勒兹“内在性”对论述,即悬置一切意义、一切语言、一切感觉的纯粹的生命的可能。这种悬置了一切的最后剩余的纯粹生命的界面,就是内在性的界面,在这个内在性的界面上,德勒兹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分子革命的方式去生成一个无羁绊的生命,这种生命被视为在穷竭了一切可能之后的希望。而在这场紧急危机之中,艺术何为,一直会是一种生成(being)状态,没有具体答案,也没有可参照的规定范式,而是让艺术回到纯粹生命的可能。

万物庞杂,但回到艺术,生命与心灵始终是纯粹状态。

图片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提供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教师  青年艺术评论人)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叙事,感觉,内在,公共卫生事件 内在性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新冠疫情 精神 紧急中的沉思叙事 感觉 内在 公共卫生事件 内在性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新冠疫情 精神 紧急中的沉思
下一篇:王瑞芸:触摸历史细节——波普艺术产生的始末_当代艺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特利-画廊-欧洲||上一篇:当代艺术@博物馆系列展_④_|_“永远有多远”_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女神的装备-中国美术学院跨--历史-生命-文化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