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杨小彦:疫情期间近况_安静就是最好的生活_艺术创作-视觉传播学--训诫-批评家-温哥华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1、疫情对我没什么影响,在家待着,完成既定的文章,准备新的研究,阅读与研究有关的书籍,再画点奇特的画

1、疫情对我没什么影响,在家待着,完成既定的文章,准备新的研究,阅读与研究有关的书籍,再画点奇特的画,比如,画点食物之类。没有繁多的社交,清静了,进食得以控制,人就消瘦了一点。朋友和医生力劝我减轻体重,劝得很严峻,然后,不社交,也就成全了。

其实,我每年春节都一定在温哥华过,年后马上回来。但是,今年仿佛有些天意,上年就计划好,一月初离开中国,三月中旬回来。到北美后,目睹中国疫情的飞速发展,举国体制近乎休克式的抗争,不胜唏嘘,也为远方的亲人与朋友担心。我的岳父母是武汉人,住在疫情中心汉口百步亭。每天陪着夫人通过微信视频与老人家通话就成为必须的动作,既了解他们的状况,也通过亲人打听武汉抗疫的实际情形。所幸老人家没有问题,不出门,情绪也还不错,受到当地居委会的关照,生活没有大碍。

最近一周,又看到疫情在西方蔓延,情形急剧上升。这几天不少中国人,尤其是留学生,因为大学放春假,也因为疫情,开始涌回国去,让病毒输入成为新的危险。我想,这个时候,不如继续待在温哥华,别急着回去,别给国内添乱了。人在这个时候,必须有大局观念,要考虑到全体人的总体感受,做一些有益于别人的事。做不了大事,做一两件小事也可以。

我想,等世界基本平静了,等学校陆续开学了,再行返程吧。

2、“好消息”是远方的亲人一直平安。另一个“好消息”是,一群艺术界朋友,通过微信自我组织,每人捐献300元,购买紧缺物资,再通过在武汉街头自发做公益的年轻艺术家小组,一件一件送到需要的医院,亲手交给相关人员。行动是透明的,有反馈,有交待,有图为证,有字据为证。我参与了这一项活动,贡献轻微,但却自觉意义重大。

“坏消息”很多。比如,不想成为英雄的李文亮医生,却在死后成了名符其实的英雄,甚至还受到公开的表彰。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纪念这一位朴实而不幸的“吹哨人”。对他的“训诫”让人心寒。李文亮医生在“训诫书”上签名并写下“明白”这两个字,更新了我们对“明白”这一字眼的定义。我们都明白,我们都明白训诫别人的人其实也明白,但我们仍然要随时去声明“明白”,写下“明白”这两个字。

3、今年要完成一项科研,对“红色摄影”发生之地进行实地田野考察,能够沿着沙飞、石少华、吴印咸们在战争年代走过的路再走一次,用一种直观、感性、体验的方式,重温老一辈革命摄影家的非凡努力。项目已经获得学校的批准,本身也会有历史的温度。

另一件工作是,希望把已经上了十来年的 “视觉传播学”的课程内容编撰成一本专著,以便对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划上一个句号。这件事不太容易。还有就是,这几年一直努力从研究者、批评家转型为艺术家,所以,创作就成为重中之重。因为,你没有作品,所谓“艺术家”就没有意义。

4、去年完成“第十三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这一工作后,我就暗下决心,减少艺术界的活动,用更大力气回到自身,以求安静。我相信,安静就是最好的生活。

5、至于我这些年所信奉的原则,就一句:要理性,不要轻信,更不要误信。

(注:文章来源“打边鼓”微信公众号,经作者授权转载,原标题为《近况》,现标题为编者自拟。)

  更多内容尽在[杨小彦专栏]

  杨小彦简介

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艺术批评家。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训诫,批评家,温哥华,疫情 艺术创作 视觉传播学训诫 批评家 温哥华 疫情 艺术创作 视觉传播学
下一篇:孙振华:美在当下_西湖--的人-前人-鱼腥味||上一篇:深度|把图片和文字搬到网上就是线上策展吗?_策展-江苏省美术馆-王春辰-阿拉里奥画廊-杜曦云-张勇--疫情-画廊-作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