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岁末购书之一:散文精选_-散文-出版-文集

编辑:张桂森 来源:世界日报
 
  岁末是购物的季节,图书也在其中。人们称图书为精神粮食,虽是比喻,有些书却与时鲜蔬果一样,有季节性

  岁末是购物的季节,图书也在其中。人们称图书为精神粮食,虽是比喻,有些书却与时鲜蔬果一样,有季节性,比方说我最近买到的《2011年度美国最佳散文精选》,就有时令的讲究。这本书出自一套“美国最佳年度精选丛书”,全套共七八种,精选当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英文报刊上发表的各类作品,除散文外,还有短篇小说、诗歌、游记、科普、探秘、幽默之类,其中的年度散文精选早在1986年就开始出版。

  这套散文精选,我每年都买,然后在一年中慢慢阅读,悉心体会其写作之美妙,读到好作品时,总有屏息或拍案之感。这样慢悠悠读完一本,差不多就该买下一年的选本了。既是年选,当然是每年1月至12月发表的作品,所以我总在次年年初购买。可是前不久逛书店,赫然看见2011年度的散文精选已摆上货架,而那时才是11月,急忙买下先读为快。看来出版商为了赶上岁末的购物季节,将每年最后两个月的文章忍痛割爱了。

  大约从10年前起,中国也开始出版类似的年度精选,不知这主意是不是从美国学来的,反正在网络阅读时代,图书市场不景气,出版这样的丛书算是有效的营销策略。记得是在2005年底,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社通知我,说我在该社《散文》月刊发表的一篇文章入选当年《散文精选》文集,由此得知国内也有这类丛书行市。第二年该社又给我同样通知,告知另一篇文章收入2006年精选集。后来我发现其他出版社也在出版类似的年度精选,我也有艺评和随笔入选其文集。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年度精选文集都在次年年初出版,而非当年年底,这样就没有忍痛割爱之虞。入选这样的文集,作者能得一本样书,却无稿费,因为当初发表文章时已付过稿费了。对出版丛书来说,这是无本之利。既然能赚钱,国内的官家出版社便争先恐后选编出版,急欲抢占市场,而一些私家书商见有利可图,也自行编辑精选书系,力图分一杯羹。这样你抢我夺,年度精选便不再是精品,而成各家的大杂烩。

  我既关注美国的散文写作,也关注中国的散文写作,每次回国都会选购各出版社的年度文集。可是,购买后阅读的结果却比较失望,因为翻开书目一看,那些排在前面的总是一串每年都出现的老名字。这些作者或是文化界官员,或是畅销作家,名声虽大,读其作品,却实在不敢恭维,估计他们是盛名难却,写稿应付,文章水准太一般。反倒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还能写出些值得慢慢品味的上乘之作。

  不过,不管这些文集的水平如何,也不管所选文章是否值得阅读,只要是一年才出版一本的精选,就有销路。我买书就是一例:每年必买,不买名家散文集,因为名不副实,也不买主题性散文集,例如游记之类,因为有滥竽充数之嫌,我只买年度精选。但是这得有个讲究,不能见了就买,而要从精选文集中再次精选,挑出值得一读的,无论是美国出版还是中国出版,概莫能外。

  有点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文化是多元化的,但年度精选丛书却仅此一套,而中国文化是大一统的,可年度精选丛书却多得不计其数,常让购书者无所适从。

  这并不是说美国的年度精选文集就好得独一无二。游记是散文之一体,是我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文类。原打算购买《2011年度美国最佳游记精选》,但在网上读到书评,说是今年的游记精选,文章都“不错”,没有毛病,但也不优秀,多是平庸之作。在我看来,没有毛病是写作的最低要求,在这基础上,优秀作品得有亮点才行,例如立意、文体、结构、语言的亮点,总得有出众之处,否则不算精品。

  岁末花了好几百刀购书,买得虽多,但年度精选丛书中只买了美国最佳散文和最佳短篇小说两种。下次回国,仍然会买中国的年度散文精选,而那时已过旺季,可以慢慢精选了。

  2011年12月,蒙特利尔


关键字: 内容标签:散文,出版,文集,散文 出版 文集
下一篇:贾廷峰:出走与回归_-乌托邦-山水-完成了||上一篇: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的研究方法_-批评-图像-形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