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艺术能拯救我们吗?——2019最值得美术馆人读的书之一(外版)_美术馆-艺术市场--中国-展览-当代艺术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今年的年度阅读总结来得比往年晚一些。一是因为2019年的阅读太“功利”,基本跟项目走,没有时间集中在

今年的年度阅读总结来得比往年晚一些。一是因为2019年的阅读太“功利”,基本跟项目走,没有时间集中在新版书,二是因为疫期关门闭户终于把这一课补上了。按照传统,我提供的不是一份艺术史出版目录,而是从一个当代美术馆顾问角色出发,提供10本值得本行业机构从业者读的书,并从我们从事的工作出发,向大家介绍我从书中得到的启发与灵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感谢这些书,他们带来的心灵慰藉是无与伦比的,也让我在匆匆行进的旅途中,好好停下来想了想,当初出发的时候是为了什么。

eybE9pKjWWcJZ0smOV82YdWbNDLzkl9Eq2ttSnLn.jpg

我的英文版图书分享想先从一本2017年版的旧书开始,《Why Only Art Can Save Us》主要原因是给目前还在“封锁”中的我们自己打打气。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为什么只有艺术能拯救我们:美学与危机的缺席》Why Only Art Can Save Us:Aesthetics and the Absence of Emergency,作者是Santiago Zabala,我18年购于DIA基金会的书店,当时读了一些感觉有些沉闷就放下了。疫期重拾,醍醐灌顶。这本书主要阐明了“当今世界最大的危机是对危机的缺席,只有当代艺术的包容度才能改变现实进而挽救我们自己”,作者从几位思想家对政治理论的核心思考出发,落点到美学危机与鉴赏标尺,通过当代社会矛盾、都市裂变、环境危机、历史记录等几个方面来考察当代艺术美学的发展,并提出以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转译和存在主义的艺术干预来应对新的美学危机。简单点来说,作者超越了传统的美学概念,更强调把美放在人类本体论中,导向对真的追寻,并认为当代艺术是当代社会所剩无几的“truer”(真相)。恩。此时此地,我们就把这个作为对自己最大的勉励吧。

下面开始介绍2019年出版的4本外版书:

qH0CcV7FcnI3oNlOiMGNErWtx4yrkucTMZdKEuOP.jpg

当人们被迫离开家乡—-通过当代艺术看移民

When Home Won’t Let you stay——Migration through Contemporary Art

作者:Erickson Respini

出版社:ICA(位于波士顿的当代艺术中心)&YALE耶鲁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这是一本展览场刊。展览主题是关于流放、失散、迁移、移民、难民、公民、庇护、游牧、边界、归属和家乡。第一场展览刚结束三个月展期,在波士顿海边的ICA闭幕,下一站是Minneaplis Institute of Art,然后是斯坦福大学Cantor Arts Center(10.2—1.24)。展览图册先于展览出版。展览主题是关于当代艺术对移民问题的回应,有全球20位艺术家,年龄跨度从40后到80后,以把欧美主要城市作为主要居住地的艺术家为主。艺术家中有中国艺术界很熟悉的DO HO SUH徐道获,去年的Art Basel 艺术无限单元有他类似大型的纱布彩色半透明房子装置,对我而言,翻看这本书一下让我进入到各种旅行场景,比如Guillermo Galindo,2017的卡塞尔文献展有一个大厅都吊装着他的机械垃圾装置,Isaac Julien,2017年我去MoMA 看展览,满大厅交织着在放张曼玉和海浪,发现是他作品“一万次浪潮”——同样还有被选为封面的Reena Saini Kallat的作品Woven Chronicle,Yinka Shonibare CBE 那件一群花衣服少数族裔围坐的同类型(不确定是同件)后来我在伦敦萨奇画廊看到过……老实说,这些艺术家的名字,除了韩国的徐道获,我一个也不记得,但是书中呈现的作品(或者说这个展览)一瞬间把我的各种旅行参观记忆复活了,因为这些大型装置让人的印象太深刻了,然后忍不住有“如果在一个美术馆好好再看这些老朋友应该也很开心吧”的想法——尤其被关着的时候。

AjPyHRH9ugFZwfgHH9VWYyTqldlctTTwerVTO50f.jpg

《当人们被迫离开家乡—-通过当代艺术看移民》一书中徐道获作品

移民问题,或者说难民问题是现在欧洲政治面对的大问题。近几年欧美大型的双年展、文献展、商业展会、大美术馆展览中都有突出的反映。美术馆从已有的这些作品和艺术家中进行选择,要面对来自学术和大众的双重考验,是既安全又危险的做法。这个展览通过这本书向中国的当代艺术策展同仁和美术馆传达了一个很值得重新重视和借鉴的经验:请相信主题,以及主题是这样存在的——一个策划一年的展览,人家找来超过11位不同地区政府移民局、难民收容所的官员,大学的国际关系学和人类学的教授进行讨论,咱们能有这个预算吗?即便有专家说了最后能算吗?好吧,我这个说法可能会让圈内人十分惊讶,难道策展人们不就是靠起展览名字活着的吗?可能会得罪人,但我感觉这几年中国的当代艺术策展界学术虚无化的趋势特别明显(追星的主题当然是星,其实更空虚也更无奈吧),大有“万京油”的抽象套路,一是离开了现代后现代、政治谱系就不会讲话了,一是在做拼图的时候“来的都是菜”。

有一个近年很热的青年策展人跟我说过类似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你觉得这种有甲方的庞大展览可能有啥严密的组织逻辑呢?先别说审查,凑足数先,你要试探边界,边界审查会告诉你成本,大家还活不?面对也许更严苛的境况,我大约可以和他一样,是这种行为的辩护者,但是还是很难原谅自己哪怕一丝的无奈和懈怠,怎么办呢?脱离犬儒,相信未来吧。加油!

pweN5UyhQ0xULpqaXvJA5LrK2gStbcaftK838JUV.jpg

艺术家作为经济学家

1960年代的艺术和资本主义

(The Artist as Economist

Art and Capitalism in the 1960s)

作者:Sophie Cras

出版社:YALE 耶鲁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在现在这个艺术与经济越来越缠绕在一起的时代,这本书及时提供了以艺术重新想象经济系统的可能。作为冷战时期经济版图的见证人之一,1960年代(本书中指1955-1975)的艺术家们批判着、重塑着、加强着“资本主义精神”。

那是一个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大调整、美元逐渐成为国际货币的年代,是一个金钱和金融开始变得更为抽象的年代——完全不同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行业里极力将艺术家和艺术从经济生活中分离出来的做法,艺术就是在这个年代飞速地成为经济投机的竞技场,大西洋两岸的艺术家也开始更多关注“钱”。

这本书试图形象、批判且不失幽默地关注那个特殊时期的这个主题。从安迪沃霍尔直接把美元印在作品上到Ray Johnson通过他的邮寄艺术大学致力于打乱和改造商业的流线,从Yves Klein们直接对金钱进行美学批判到Berna Venet等人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行为表演,从博伊斯到Dan Graham,以“钱”为主题的创作越来越丰富……我喜欢的故事是Les Leviner如何从一个娱乐性艺术家变为一个经济性艺术家,他1970年投资了一个Museum of Mott Art明码标价给艺术家和Dealer传授“实用经济学”——“怎样在博物馆做展览——10美元,怎样找个艺术家伴侣——30美元,怎样避免找个艺术家伴侣——50美元(显得不是很不严肃:)……作者以自己的经济学学科与历史学科双背景,主要通过欧美的艺术实践——艺术作品,对艺术如何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进行着分析——从艺术作品的经济与美学评估、现金交易传统、投机壮大、商业流线几个不同层面,讨论了艺术与经济关系的简要历史、艺术的工业化和工业化的艺术、讨论了艺术与奢侈品、高定、艺术在经济系统中的逻辑、通胀和去殖民化对艺术的影响、艺术与投资关系、最早的艺术博览会-科隆艺术博览会等等——虽然没有得出啥万能的方程式和结论,不过那大约也是没有的。

这本书虽然是在研究1960年代的欧美艺术与经济关系史,却能给今天中国从事当代博物馆事业的我们很多启发。一个当然是因为时代背景的某种相似性——中国晚于书中描述的时代西方50年代左右,在新世纪这15-20年成为一个艺术经济爆发式增长的国家,进一步今天中美争霸、人民币在建设自己国际支付体系与1960S的美国突破二战后刚建设二十年的Breton Woods支付体系建设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支付体系的世界经济局势有可比性,具体到艺术领域而言,今天的中国是否有类似沃霍尔这一批代表美国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又或是有魅力吸引或有胸怀力捧出外来的某个如杜尚这样输出国家核心精神价值的艺术家?再或是有可能把极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一系列多元艺术流派在一个全球的艺术经济生态体系中将之推到全球认可的巅峰不败的机构和评论家群体呢?从作者的路径和角度去思考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实践、艺术市场走势、艺术生态系统,令人深省。耶鲁大学这个版本是法语翻译过来,希望这本书能有中译本面市。

ylTiAnwITyFITeHXswnQiiIzyrAN8tn2CmjSTqEK.jpg

MOMA PS1 A History

MoMA PS1的历史

作者:Biesenbach Funcke

出版社:MoMA

出版时间:2019

我想任何一个艺术博物馆从业者和我一样,阅读这本鲜活的、并不久远的历史所带来的启发是无与伦比的。但更重要的是愉悦感。“我想要的是结婚,不是恋爱”。这句著名的对白,2000年由PS1的馆长Alanna Heiss在MOMA的馆长向她的机构抛合作项目橄榄枝的时候提出,于是,我知道这阅读将是非常轻松快乐的旅途。

在第一人称叙述基调中,在核心谈话人、创始人Alanna 的风格又是豪爽的“美国大妞”式和自家晚辈(MOMA首席策展人和PS1馆长,刚卸任)的谈笑风声中展开。书中不仅集中了很多机构成长中的“秘辛”,且金句不断。是的,这本书是MOMAPS1的历史,自1970年代由Alanna Heiss和朋友们一起建立,1980s, 1990s,到她推动在2000年正式和MoMA闪电“结婚”,再到08-18 Klaus Bienenbach(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当代艺术海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时期如何深度与MoMA系统融合并保持独立的故事。也以这样的时间线索,由作者参与, Klaus Bienenbach(1996-2018在职)分阶段访问Alanna Heiss(最后一阶段并入MoMA后也采访了MoMA馆长 Glenn D.Lowry),将建设美术馆各阶段的核心理念、重要事件、高光时刻、运营状况以及对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认识理解等——甚至包括如何面对美国式的政治审查。

imqKTaiGhDbu0bPmjU4pXNYfZYYHAxj0e7q7MXjM.jpg

《MOMA PS1 A History》书中插图。当年以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先锋的、新的艺术形式作为突出特征。

以对谈为主体内容,每个时间点开始之前有三方评论人就每个阶段的概略性总结,也有当时期间重要的工作人员的文章,同时穿插了当时期重要的艺术家总计约30位,亲自描述的与MoMA PS1之间的互动并配以机构行进过程中的重要图片,这些艺术家包括SoL LeWitt,包括Jammes Tureel,包括Marina Abramovic,也包括中国艺术家曹斐。(这个编辑结构值得个机构借鉴偶!)Jammes Tureel的采访性回忆最长,主要是自己的作品、经过了三四十年还是PS1最负盛名的固定陈列“Meeting”1980s成型的状况,他说,这件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是自己此生最大但是最划算的投资,在美术馆经费完全不足(夸张到艺术家住宿是在美术馆工地大帐篷数月)且因此停停做做、花费数年、工地状况不断的情况下,能“以梦发电”完成完全基于Alanna和PS1对待艺术的纯粹与尊重。

MOMAPS1的建立初衷便是“反博物馆”(“Anti-Museum”)。大约是因为Alanna Heiss女士本身的非博物馆或艺术史专业出身,以及对包含舞蹈、音乐等不同的、广大的艺术门类无边界爱好,年轻时自伦敦磨练过几年回到纽约,受够了即便是Hayward Gallery这种新派英国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存在的、美国博物馆们都在竞相追求的“陈腐的博物馆套路”,想要走一条完全不同的、全新的路。

当然也大约是因为年轻,除了对艺术的狂热一无所有(PS1一直很穷,工作的核心之一似乎永远都是省预算,和2000年和MoMA准备结婚时是17个人,而MOMA当时大约有4、5百个人,结合后为了保持机构的创新价值,MoMA的方针是让其一直“穷创造”下去,最理想的预算年度不过增加了50万美元),在基本免租20年和市政艺术基金微薄的支柱下,她开发了一条“直接与艺术家合作”“融合不同的艺术门类”“艺术家工作室延伸空间”“打开欧洲年轻艺术家美国发展大门”的道路——这样的方式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还好,然而在1970年代的非营利博物馆业却相当罕见,由此PS1成为了实验新建筑、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声音艺术、录像艺术等成长的温床。而这些特质,也正是MoMA选择和PS1”结婚的原因——“我知道PS1可以不断的挑战我们,我们需要这样的挑战让我们不断的站在创新的边界”。

彩蛋几个金句大家感受一下:

“我儿时就听一位唱诗班的伴奏音乐家跟我说过,一场演出不是为某个人的,核心是与主要的演出者之间的关系,这便是和艺术家合作的关键。”

“你的所有项目,甚至最小的细节都代表着你的组织和哲学。最小的部分必须与最大的部分一样好,需要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你想做什么”。

“真正的危险是有些机构因为想要国际化而忽略了自己是谁。”

……

7fg7VSYxur26KIKHDgt2YytBBdLJXkWQkq1CPw2v.jpg

书名: 钱暴后的暗处:操作下的21世紀艺术市场

原作名: Dark Side of the Boom: The Excesses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喬治娜.亞當 Georgina Adam

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台湾)

译者: 官妍廷

出版年: 2018-12-20

这本书18年底印的,拿到手也就2019了,阅读它适合和2016年的姊妹版《钱暴:21世界艺术市场大发展》结合起来看。作者喬治娜.亞當 Georgina Adam 是我2015年居住伦敦时间几次不同事情会议中阴差阳错错过碰面的人,当时是《金融时报》的艺术评论人,之前长期担任我在伦敦时间每期必看的《艺术新闻》的主编。

这样的背景介绍,您大约能感受到这位作者对于全球艺术界包含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熟悉程度。这两本书是为进入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人准备的,无论你从事艺术相关行业里面的那个环节,无论是艺术家、画廊主、美术馆人、拍卖员、中间商、经纪人、收藏家——当然可能尤其和”钱“相关以及敏感的人更适合些,但其实无所谓,因为是台湾翻译版,而且书中都是由艺术圈的故事组成——尤其如果你对国际的那些大画廊和机构不陌生的话,快的话,小半天就可以读完,就当是有人系统帮你整理了一圈近些年国际艺术市场有看点的热闻,从美国百年老店诺德勒画廊,被控贩卖假画倒闭收场;伪画大师沃夫冈‧贝特莱奇横扫市场,骗倒一票鉴定官;俄罗斯亿万富豪豪奢买画,反遭中介商诈骗……基本上现在中国对圈内八卦的了解是国际同步的,价格如何哄抬又如何崩盘,艺术家如何登封造极又落下神坛,丑闻、诈骗、洗钱、暗箱、逃税、洗钱、诉讼、阴谋、造假……光怪陆离,有你没想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

  更多内容尽在[罗怡专栏]

  罗怡简介:

  博物馆顾问。策展人。曾担任今日美术馆副总经理(总编辑),今日美术馆设计馆的筹备执行馆长,[东方艺术]杂志编辑总监等。

  有《美术馆》《文化造城》《像野狗一样生存》《在中国设计》《平面设计死了吗》《当代艺术博物馆》多部著述(合著)或编著出版。是“社会能量”、“超级媒体”、“在中国设计”、“开放式原创”“设计北京2017”“CBD艺术季”“SKP艺术大家项目”等多项设计展览与艺术活动的策展人。她参与过国内众多美术馆如龙美术馆(上海浦东)、设计互联(招商局与V&A合作设计博物馆项目)、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余德耀美术馆、红砖美术馆、大千当代艺术中心的筹建或项目顾问。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展览,当代艺术,当代艺术 美术馆 艺术市场中国 展览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 美术馆 艺术市场
下一篇:潘鲁生:创作奉献爱心——“防疫”主题创作札记_中国画--重于泰山-之心-创作||上一篇:唐太宗李世民书法《两度帖》展现细腻的父爱!_《怀让帖》-唐太宗书法--作者-更生-行书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