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昌菊:乡土写实_油画-罗中立--中国-人道主义-西藏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三篇《开放、多样的格局》(1978—2000)的第二章节《表现流派的纷呈》的第二节内容,详细介绍了“乡土写实”的创作。

第二节   乡土写实

乡土写实以罗中立[1]的《父亲》(图3-2-3),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何多苓的《春天已经苏醒》、周春芽《藏族新一代》、张晓刚的《暴雨将临》为标志性作品。相较于伤痕美术对过去文革题材的表达,乡土绘画从政治事件转向普通人的生活,这是一个明显的视角变化。通过对平凡人的质朴生活、单纯人性的表现,乡土写实体现出对人性真、善的赞颂。

bxiqdijDyoA04UyGSTiJvZ1IRFKzvz0cM90ab3zw.png

图3–2–3 罗中立 《父亲》 222×155cm 1980年

乡土写实之所以出现,与当时国内的人道主义讨论有直接关系。“毫无疑问,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式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产物。这一讨论从1978年一直到1984年。”[2]参与讨论的不乏名家,其核心焦点指向人性。如美学家朱光潜就指出:“据说是相信人性论,就要否定阶级观点,反复仿佛是自从人有了阶级性,就失去了人性,或是说,人性就不起作用。显而易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者所强调的阶级观点的一种歪曲。”[3]美学家汝信则认为:“用一句话简单的说,人道主义就是主张把人当做人来看待。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目的,人的价值也就在于他自身。”[4]显然,对人性的理论澄清与辨析,是为了淡化被过度强调的阶级斗争,一直以来,阶级成为了一个衡量标尺,导致了对人性理解的异化。为了摆脱这些观点,思想界做了长时间的探讨与辩论,其影响波及艺术界,它激发画家们将对人与生活的表现建立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

体现人道主义精神,是乡土写实绘画的重要立场与特点。画家们自觉选用西方的油画技法,以此完成对纯朴、善良、美好、人性的表达。如罗中立的《父亲》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引起人们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父亲》创作于1979年夏天,当时罗中立是在校二年级的学生。该作品以强烈的真实感和高度的概括力,以巨大尺寸描绘了一位农民的头像,展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理现实——苦难、慈祥、善良以及逆来顺受的生存状态。陈丹青[5]《西藏组画》(图3-2-4)表现了淳朴高原西藏同胞,创作者是“想让人看看在遥远的高原上有着如此强悍粗犷的生命”。他说:如果你看见过康巴一带的牧人,你一定会感到那才叫真正的汉子。我每天在街上见到他们成群地站着,交换装饰品或出卖酥油。他们目光炯炯、前额厚实,盘起的发辫和垂挂的佩带走路时晃动着,沉甸甸的步伐勇武稳重,真是威风凛凛,让人羡慕,他们浑身上下都是绝好的对象,我找到一个单刀直入的语言:他们站着,这就是一幅画。[6]

GjmQLipUPpguKaUcmwGjHsdnSro5FzAVt39v2vvo.png

图3–2–4 陈丹青 《西藏组画系列:进城之二》 70×45cm 1980年

对各种写实方法的借鉴与采用,是乡土写实绘画的重要特色。如罗中立的《父亲》,凭着对“超级写实主义”绘画的初步理解和认识,用超级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纪念碑式的构图,冲击了当时的观众视觉。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大多数艺术家来说,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超级写实主义”还很陌生,但罗中立运用该手法完成了《父亲》的创作。出于对欧洲古典写实主义的强烈兴趣,陈丹青将之直接运用在《西藏组画》中,该作品表现了进城、朝拜、洗头和接吻等日常细节,人物的动态、表情和微妙心理抓的准确、细腻、生动。画家调动所偏爱的几位欧洲油画大师:伦勃朗、柯罗、米勒、普拉斯托夫等的手法,以酣畅笔法描绘西藏浑朴天然的人情风貌,呈现了自然纯粹的人性,赋予了作品亲切、质朴、凝重、厚重的品质。

如果说《西藏组画》和《父亲》展现的是乡土现实中沉重与悲怆的话,那么,何多苓[7]创作的《春风已经苏醒》(图3-2-5)则给人们展现了未来的希望。《春风已经苏醒》为乡土现实主义树立了一种美与诗情的风格。“受美国画家怀斯艺术影响的何多苓,开启了乡土写实主义的另外一个方向,那就是对人的生命、情感、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的理解和描绘。”[8]《春风已经苏醒》描绘了一条牛、一条狗和一个放牛娃,平凡的场景表达的富有诗意。画面没有明确的主题、情节,却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无法用言说清的东西。也许,这正是何多苓理解怀斯的那种内心感受所致。何多苓直言不讳地承认怀斯对他的影响,他说:“我的确很喜欢这位‘伤感的现实主义者’,并且试图模仿他。我喜欢怀斯那严峻的思索,他那孤独的地平线使我神往。”

1UooejuLS6toSIZsgLGfQTBJvondB5nB6wUjUSQO.png

图3–2–5 何多苓 《春风已经苏醒》 95×130cm 1982年

不仅何多苓,怀斯对乡土写实乃至该时期中国写实都发生了广泛的影响。怀斯是一位美国画家,在上世纪30年代即以精湛的写实技艺崭露头角。他没有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移居到大城市,而是终生居住在家乡,从不外出旅行。怀斯总是以伤感的情调描绘着乡村的生活场景,偏僻的农场、孤独的人物、静寂的小屋等形象永远是他描绘的题材,他画风细腻,精致入微,在最简单、最平凡的事物中表现出伤感、凄凉与冷峻的情感,充满令人神往的力量,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很显然,对于正在为现实主义寻求创新的中国写实画家来说,其现实主义风格是一种新鲜的养料,在表达的情绪上也与当时不少画家有着内在契合。何多苓主要从两方面受到怀斯影响,一是怀斯寻常景物的冷峻的描绘,在伤感的情调中隐喻着深刻的意义。二是怀斯的艺术技法,特别是他对质地如服饰和草地等细致的描绘,都在何多苓的画面中得到再现。在何多苓成功学习怀斯之后,乡土现实主义掀起一股怀斯画风。对于想摆脱苏式写实风格来说,借鉴怀斯无疑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除了单纯的写实技法,带有表现主义特征的写实也是乡土写实探索的方向。在表现藏区生活方面,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图3-2-6)、《剪羊毛》等作品流露出表现主义的特征,画面线条粗犷,色彩夸张,倾向原生态描绘。他从德国学习归来后,摆脱了超现实倾向,在新表现主义的技法中融入多层肌理处理,强化了画面上的团块感和力量感。与周春芽类似,张晓刚(1958-)的作品也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其《暴雨将至》既是对藏族生活景象的描绘,也是画家情感个性的抒发。他在1981年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所谓风俗对我来说毫无意义。”就是说“乡土”并不是目的,而是艺术家摆脱写实主义“形”和“色”的束缚而强调个人感觉的载体(图3-2-7)。

TjJescg1MMXVuVRZz0LLkwa9HkZntZvSL5xCMp8Q.png

图3–2–6 周春芽 《藏族新一代》 157×200cm 1980年

sVn3xsKeEzR46kPJeUSd5VTwyJbjRLbWea9AWHNr.png

图3–2–7 张晓刚 《天上的云》 67×117cm 1982年

努力展现本土不同地域的精神气质与风格,是乡土写实绘画的一大特点。如在对藏区、西北等地貌、地域的表现中,画家尝试把握到该地域的气质。丁方的黄土高原系列,强化了乡土写实的精神向度,寻求带有悲剧精神的坚实感,将沉重的历史通过内省凝结为一种民族的英雄意识。丁方(1956-)198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他一开始就将目光瞄准了陕北的黄土高原,坚持不懈地塑造着北方雄浑、深沉、博大的土地和蕴藏的英雄气概,这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认识。中国西北地域与丁方希望建立的崇高风格有着内在的契合。他曾多次到西北地区进行艺术考察,那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他试图建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和语言,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蕴藏其中。

尚扬(1942-)l982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今湖北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80年代,他在黄河和黄土高原上发现了近乎于原始的美,由此产生从“乡土”角度表达中国西北之雄浑的念头。在多次深入黄河腹地之后,他创作出了《黄河船夫》,作品真实地表现了艺术家在黄河岸边之感受,用他的话说,他看到了“世间罕见的韧力”。通过《爷爷的河》、《老辈》、《黄土高原母亲》(图3-2-8)等作品,艺术家传递了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识与情感。

iC8gi7cTUhD913ycm9jgBHDAYXSOw1bXRzj1Y5uQ.png

图3–2–8 尚扬 《黄土高原母亲》 120×115cm 1983年

乡土写实绘画,不乏其他向度,如艾轩[9]对西藏题材绘画情有独钟,他与何多苓一样受怀斯画风的影响。在《若尔盖冻土带》(1985年)(图3-2-9),艾轩将西藏题材与怀斯的感伤写实主义画风结合,试图表现人物若有所思的心灵世界,简洁的背景与深色的人物头像形成反差,作品流露出孤寂、清冷的情调。也许是一种个人感伤,或难言的心绪,总之,人道主义内涵并不明显。

iMztJwrx5CMFy5vlkm0jmzjCoDvXMTj1tj8BlWHs.png

​图3–2–9 艾轩 《若尔盖冻土带》 65×52.5cm 1985年

如果说“伤痕美术”是对政治统帅一切的揭露和批判,那么“乡土写实”标志着绘画开始回归到真实亲切的日常生活。依托不同地域的人文景观,乡土写实画家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发现真实,在这些探索中,画家创作个性开始得到凸显。不过,从80年代中期开始,乡土写实开始走向程式化、样式化,乡土变为被观看与猎奇的对象,其最初的内在的人道主义力量也逐渐走向消陨。

[1] 罗中立(1948—),四川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1983-1986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美院研修部进修。曾任四川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66页。

[3]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性味和共同美问题》,转引自《人性人道主义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 《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转引自《人性人道主义讨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 陈丹青(1953—),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辞职移居美国。2000年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后于2004年辞职。

[6] 陈丹青:《我的七张画》,《 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第50页。

[7] 何多苓(1948—),生于四川成都。1977年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1979年入油画研究班,毕业后在四川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

[8]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71页。

[9] 艾轩(1947—),浙江金华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3年分配至成都军区文化部创作组任美术创作员。曾任北京画院油画创作室主任。

  更多内容尽在[李昌菊专栏]

  李昌菊简介

  湖北荆州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获该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人民出版社,2017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2篇文章分别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4年),2016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评论作品,“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成果优秀论文奖(2017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人道主义,西藏,乡土写实 油画 罗中立中国 人道主义 西藏 乡土写实 油画 罗中立
下一篇:陈履生:用博物馆记载为别人着想的善良_瘟疫-陈履生--黑死病-村民-隔离||上一篇:书法大家称谓大全,长知识!_楷书四大家-赵董-邢张米董-钟王--米芾-欣赏-局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