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一个耶鲁大学医学专业出身的艺术奇才跃然而出,凭借怪诞的艺术创作和诡诘的思维想象给整个艺术界带来了一场暴风骤雨。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有人说他是青年得志的艺术奇才?也有人觉得他是化妆成羊脸的艺术怪胎?但是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几乎参加了所有最重要的展览,包括1991年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的个展,199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1993年的第四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此次,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办了他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既是一段个人艺术的历史记忆,也是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又一次对话。
巴尼的作品从进入到个人视野的第一刻便无法抽离,不只是大众意识的那份怪诞,还有他让我可以直接从身体开始去理解作品。在充满戏剧性的作品过程里,作品激发出的窥探欲望并非是重点,更重要的是在艺术跨学科的一种方式去创作的时候,艺术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在这一刻获得了释放。
本次展览以“堡垒”为名作为整个展览的核心,巴尼的作品集中在神话传说、自然风貌与生存状态的主题进行了史诗般的探索,其中他突破以往难以费解的艺术表达,融合了他特有的实验性创作手法,并通过整个展览的文化背景,让观众去发掘隐藏于作品中的那些“密码”。即便这样,他的作品中那一种压抑的刺激感依旧充斥在我们视野之中。如他个人所说“……一场名为“美国堡垒”的极端主义运动呼吁人们远离政府和都市生活,回归土地。对我而言,‘堡垒’这个词代表了更为抽象层面上的隔绝与回避。”在这个一直充斥着压抑感的现实背后,隔绝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反向动力,而回避的方式却依照着 “压力”作为探索作品线索始终而存在的一种方式。
一、“堡垒”作为意识形态的隐喻方式
谈“堡垒”这一系列作品,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家强调的名为“美国堡垒”的政治运动。这是一场由生存主义者和分离主义者发起的运动,该运动呼吁人们移居人迹罕至的美国西部,建立群落,共同遵循极右派的意识形态信条。这场运动的拥护者认为,美国文化已经腐朽和堕落,许多人选择居住在爱达荷州等偏远的乡下地区,与世隔绝,以追寻一种更纯粹、更符合道德主义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时候,所谓“纯粹”或者“隔绝”在常人看来是一种追求高级精神活动的行为方式,而对于在这现实环境下的人,对于生存的渴望以及社会道德的秩序构建却成为了人这个个体生命和意识形态对抗的一种方式。
“堡垒”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隐喻,从荒凉之州呈现出了孤立主义相符合的一种对应方式。再回到这里,巴尼对美国社会的思考,以家乡作为一个隐射,不像是宏大的叙事逻辑,而是用最为直接的方式,从神话、自然与生存状态来反映和表达,显现出一种苍凉的诗意,但又包含着一种孤绝高冷,决战到底的勇气。
马修·巴尼,《堡垒》(静帧),2018,影像,134分03秒。作品由艺术家、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洛杉矶Regen Projects画廊和伦敦赛迪HQ画廊提供
二、知觉经验中探寻另一种表达语汇
在本次展览中巴尼通过暗含当代政治意味的人物设定,为古代的神话人物注入了新生——影片《堡垒》中的狄阿娜由射击冠军阿涅特 · 瓦赫特饰演。而在展览现场,还有多件名为《狄阿娜》的雕塑与铜版作品,它们每一件都保持独立,同时又能在展览中构成一种演进的逻辑。其中不论是雕塑作品还铜板绘画作品,金属感材质的出现又与子弹相连接。一系列构成的意象中,巴尼不仅从美国备受争议的枪支问题引申到极端主义枪支拥护组织的出现而愈演愈烈的现状,以及狄阿娜作为一个古罗马神话中的狩猎女神形象又如何还原在现实状况中去的。面对这样多重的符号和意象,事实上可以从视觉经验中去发现对于这种现象的另一种诠释的方法。
知觉经验不等同于常识,不是对观察结果的简单记录,不是对内外感觉的直接描述,在梅洛-庞蒂看来为知觉经验比其它经验更接近于“艺术经验”。因此知觉便以艺术经验的方式与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而并不对应纯粹的自然。这就更好地说明了在所有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论是金属、神话或者政治话题以及自然生态危机,都并不与纯粹的客观外在形成对应关系,这不是内在真理的中心,而是一个与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身体主体”。这个身体主体则就将纯粹的知觉经验转换成文化世界或艺术作品的语言要素,诸如:色彩、造型、空间、肌理等向现实世界进行传达。在这里不论是雕塑、画面、金属、树根、狼群这一切都传递出了一种感性知觉的多重化和虚拟化。但这样的方式也进一步实现了巴尼想从现实话语叙事中达到的普世真理。
马修·巴尼,《狄阿娜》,2018,机械加工与铸黄铜、机械加工与铸红铜,442 × 487.7 × 160.7 cm。作品由艺术家和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提供
三、努力尝试对生命意识的唤醒
不难发现这些作品的呈现方式都以每一个具体的原型或指向性明确之物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所想,在巴尼的作品中,政治起到了推动意识前进的作用是最强劲的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美国人民反对独裁统治,争取民主追求平等的这一信念不停的发展,而当你去看巴尼的作品时不难发现会有很多对称,或荒凉之州的生存状况角度存在,而他又在用这种平衡的、静止的画面来表现压力与冲突,不难想到现在政治与社会压力下所存在的人民的许多疑惑以及郁闷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家内心的不安、不满以及试图去冲破性别桎梏的决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物品如凡士林、医学用具、管子等等在他的表现之下也都充满了生命力。
在艺术界形成的过程中,艺术家所承担的角色是多重的,艺术家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彰显着最本质那一股抵抗力量,他们不会为了迎合社会而违背自己内心的。在这个过程中“生命意识”的重新唤醒也就理所当然。所以,当孤立主义出现的时候,神话以及自然境况也可以成为和心灵作伴的需求点,当艺术家在试图以抽象方式拉开具体材料和现实境况的一种直接关系的时候,又大大地呈现出现实状况的矛盾张力。即便如此,在以身体为出发点的知觉体验过程中,对于生命意识的唤醒一直是巴尼在努力的一个方向。
马修·巴尼,《堡垒》(静帧),2018,影像,134分03秒。作品由艺术家、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洛杉矶Regen Projects画廊和伦敦赛迪HQ画廊提供
部分资料来源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方式,画廊,艺术家,方式 画廊 艺术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