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两个新中国以来与民间美术息息相关的“系统”之所以“息息相关”,都是以“致用”为首要目的。前者之“用”是制造体现社会主义新思想的精神产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1];后者之“用”是制造生活实用的物质产品,而它实际最主要的贡献是长期成为外贸部门出口的“货源”,为国家换取外汇——过渡时期的中国需要资金,但并没有多少可以出口的东西。毛主席制定的以手工业的原始积累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的国策,决定了工艺美术的命运。
这两个“用”,很全面地囊括了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两个方面,但是,却没有解决“传统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
首先,收集“实物”并不是最主要的工作,所收集来的也是当作美术创作或工艺产品设计的“参考资料”,大部分艺术馆、文化馆以及“工艺美术研究所”没有上级部门给与的收藏民间美术品实物的常规经费,偶遇为筹备展览拨“专项项目经费”征集到的一些实物,也缺乏系统性地整理,既没有地域、类别完整性的考察计划,也没有科学规范的采集记录,普遍性地登记造册混乱、入库保管简陋,丢失、毁坏的事情屡见不鲜。1984年我曾听一位在山东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的朋友说:他们那个存放民间美术品的小仓库已经漏水,那个只管钥匙的工人,谁要看资料就找她开门,漏水这段时间没人找她,里面的东西都“泡汤”半个多月了谁也不知道——可想而知,这“泡汤”了半个多月的传统民间文化“有形遗产”,肯定已经变成“无形遗产”了。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曾经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参与民间文化考察收集的那些学者们在“民间美术”这块小天地里消失了,其原因可能很负杂,但在长期缺乏学者参与的民间美术收集、整理、研究的有限成果中,缺乏应有的学术深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到1980年代中期,对民间美术评价的普遍用语还是“天真质朴、栩栩如生”这几句用了几十年的词汇,甚至出现把创作者说成是“没有文化”的言论,更不可能离开视觉形式将研究引向更宽阔的传统文化课题。
历数迄今为止重要的采集活动,大概做得最规范得是1930年至1942年蔡元培倡导、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组织的两个阶段科学而系统的考察收集,由于方法科学、资料完整,使得这批资料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1949年7月,回到人民手中的中央博物院举办了专题的“中国西南部及南部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关于民间美术的保护,近几年来讨论很多,我极力主张进“博物馆”,并认为这是唯一的去处。理由是:首先,既然是“遗产”,却不是让今天的人们所瓜分的,因为它不只属于我们这一辈人,还要交给子孙后代。其次,对传统民间美术文化价值的认识尚待进行,任何急功近利的继承、开发都有可能毁坏传统的“面容”,所以,对大多数已经脆弱的“标本型”种类或项目必须采取暂且“封存”的方式。再者,博物馆是“收藏”,也是研究的专门机构,随着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相关的设备、技术条件的建设,这份“遗产”会得到应有的照料。
我国国家文物局关于“博物馆”的定义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博物馆学会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常设性)机构,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鉴于以上的理由及定义,除了博物馆以外,我们似乎找不到另外一个更合适的地方。
而绵竹年画就有了自己的博物馆,这在全国诸多传统年画产地当中是一个先行的举措[2]。
关于绵竹的年画博物馆,我没有作过实地的考察,从互联网上得知一些消息:
绵竹年画博物馆于1993年立项,1996年建成投入使用,政府投资500万元,占地7.8亩,使用面积 3400平方米,有文物库房、年画展厅、精品展厅、年画生产作坊、销售大厅等,正式职工13人,其中副高2人,中级3人,退休5人,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是集展览、宣传、收藏、陈列、创作、研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3]
……其规模和功能为目前我国年画专业博物馆之最。[4]
为了20年前我曾探访过的那些美丽的绵竹年画,为了侯世武先生幸而得之的那幅《迎春图》以及那一批从火中抢救出来的年画老木版,看到这些信息,我首先是高兴,但也看到了当前的“商品经济”大潮所给以它的感染。
我想告诉博物馆,如果真的有合理的经费支持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等工作的运转,将年画在内的各种民间美术转化成商品走向市场的事情,是不必文化机构来操心的。比博物馆更善于寻找商机的人有的是,而博物馆该做的事情多着呐!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找关于绵竹年画早期的创作、印刷及经营情况的资料,找到了1957年四川省文化局、四川省手工业管理局编印的一册《四川省工艺美术资料汇编》,其中有署名魏传义的一篇不到3页篇幅的《绵竹年画调查材料》,文章不长但提供的信息很多,也较为翔实,让我感觉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考察研究并没产生较有实质性的推进。尽管我也看到诸如“新发现将绵竹年画推进二百年”这样的报道,但至今没有见到具有学术规范的研究结果出来。既然有了博物馆,如果不做这些事情,那就更没有其他人该做了。房子盖起来了,这大概是时髦所说的“硬件”,那些该有的“软件”怎么样了?什么时候让这些“软件”硬起来呢?
“绵竹年画博物馆”——它是绵竹历史的一个可视形象,也是绵竹人的一个福分,更是祖先遗留的这份精神财富永远的纪念碑,我们每个人在他的面前都应当崇敬和幸福。
[1] 根据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中国文化决策机构制定了文学艺术创作“为工农兵服务,为武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简称“二为方针”。1979年10月3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二为方针”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 目前,仅有“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与“绵竹年画博物馆”两家。
[3] 见于“年画网”—胡美人工作室,“绵竹年画简介”网页。
[4] 见于“中博网”—追溯中华历史 弘扬民族文化 博采百家之长,“绵竹年画博物馆”网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民间,美术,研究,民间 美术 研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