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点译的说明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一部独步古今自成体系的艺术创作理论。
此书引出了三百年的纷争和歧义,但通读下来,整个文章阅读并不困难,造成阅读障碍的主要是“一画”“絪缊”“尊受”“资任”等少数词语。由于整体上不难通读,而且是篇美文,我便采取了点译的方式——不做过多引证和繁琐解释,用尽量少的编译解决阅读障碍。
点译方法主要有:1、少量辨义;2、少量字、词增删和替换;3、少量语词顺序调整;4、校改和调整标点、分段;5、其中《笔墨章第五》《运腕章第六》《皴法章第九》《境界章第十》《蹊径章第十一》《林木章第十二》《海涛章第十三》《四时章第十四》《远尘章第十五》《资任章第十八》10章,因直接阅读原文困难不大,未做编译。
原则是:1、符合原意;2、不对抗多解性,不求处处定解。
目的是:解除阅读的主要障碍,同时使读者读译文时能有近距离接触石涛才情、思想和原文风采的快感。
【艺术号·专栏】刘骁纯: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点译(上)
【艺术号·专栏】刘骁纯: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点译(中)
石涛 山水
海涛章第十三
本章说明
本章不是解述海涛画法,而且不是只讲海涛,而是在照应中礼赞山海互生互动的风采。
本章摘句
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
海涛章第十三 原文 (直接读原文,没有编译)
海有洪流,山有潜伏。海有吞吐,山有拱揖。海能荐灵,山能脉运。山有层峦叠嶂,邃谷深崖,巑岏突兀,岚气雾露,烟云毕至,犹如海之洪流,海之吞吐。此非海之荐灵,亦山之自居于海也。海亦能自居于山也。海之汪洋,海之含泓,海之激笑,海之蜃楼雉气,海之鲸跃龙腾,海潮如峰,海汐如岭,此海之自居于山也,非山之自居于海也。山海自居若是,而人亦有目视之者。如瀛洲、阆苑、弱水、蓬莱、玄圃、方壶。纵使棋布星分,亦可以水源龙脉,推而知之。若得之于海,失之于山,得之于山,失之于海,是人妄受之也。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
石涛 松山茅屋
四时章第十四
本章说明
此章以引诗的方式礼赞四时之景的画中诗意。
本章摘句
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
四时章第十四 原文 (直接读原文,没有编译)
凡写四时之景,风味不同,阴晴各异,审时度候为之。古人寄景于诗,其春曰:“每同沙草发,长共水云连。”其夏曰:“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其秋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其冬曰:“路渺笔先到,池寒墨更圆。”亦有冬不正令者,其诗曰:“雪慳天欠冷,年近日添长。”虽值冬似无寒意,亦有诗曰:“残年日易晓,夹雪雨天晴。”以二诗论画,“欠冷”,“添长”,“易晓”,“夹雪”摹之,不独于冬,推于三时,各随其令。亦有半晴半阴者,如“片云明月暗,斜日雨边晴”。亦有似晴似阴者,“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予拈诗意,以为画意未有景不随时者。满目云山,随时而变,以此哦之,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
石涛(款) 松鹤隐居图
远尘章第十五
本章说明
此章强调立我法者必需摆脱为追逐功利而作画,主张“思其一”。但又透露,石涛主张随缘,认为绝对反功利与追逐功利都使“心受劳”。
“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揭示出成千上万画者都在混沌里作画,无我法,甚至根本没想过自立我法。
本章摘句
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
远尘章第十五 原文 (直接读原文,没有编译)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
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想古人未必言此,特深发之。
石涛 山水
脱俗章第十六
本章说明
此章强调“我法”必脱弃愚盲和俗气,主张变、化、心淡若无。
本章摘句
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
脱俗章第十六 译文
愚者与俗同识。愚而不受蒙蔽则智,俗而不被溅污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
脱俗章第十六 原文
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
清 石涛 霜林扶杖图
兼字章第十七
本章说明
此章先讲画中山川不等同现实山川,再讲字画同源,都起于一画。但本章重点不在此,而在接续《尊受章》讲秉赋天授。
《尊受章》讲到“小受”,本章又讲到“小授”,主旨在说明“我法”有大法、小法之分。“可授而授之”,即是说有不可授之人,多数画家只能画画,进不了“自立我法”的层面。
本章摘句
天能授人以法,不能授人以功。天能授人以画,不能授人以变。
天之授人也,因其可授而授之,亦有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
古今字画,本之天而全之人也。
兼字章第十七 译文
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覆山川之势,未可以一丘一壑而限量之也。古今人物,无不细悉。必使墨海抱负,笔山驾驭,然后广其用。所以八极之表,九土之变,五岳之尊,四海之广,放之无外,收之无内。
世不执著于法,天不执著于能。不但其显于画,而又显于字。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与权,常与变也。能知经权而忘一画之本者,是由知子孙而失知其宗支也。能知古今不泯而忘其功之不在人者,亦由知百物而失知其天之授也。
天能授人以法,不能授人以功。天能授人以画,不能授人以变。人或弃法以丢掉功夫,人或离开画之本源以务变,是天之不授于斯人,虽有字画,亦不传焉。天之授人也,因其可授而授之,亦有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所以古今字画,本之天而全之人也。自天之有所授,而人之大知小知者,皆莫不有字画之法存焉,而又得偏狭与广博者也。我故有兼字之论也。
兼字章第十七 原文
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覆山川之势,未可以一丘一壑而限量之也。古今人物,无不细悉。必使墨海抱负,笔山驾驭,然后广其用。所以八极之表,九土之变,五岳之尊,四海之广,放之无外,收之无内。
世不执法,天不执能。不但其显于画,而又显于字。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能知经权而忘一画之本者,是由子孙而失其宗支也。能知古今不泯而忘其功之不在人者,亦由百物而失其天之授也。
天能授人以法,不能授人以功。天能授人以画,不能授人以变。人或弃法以伐功,人或离画以务变,是天之不在于人,虽有字画,亦不传焉。天之授人也,因其可授而授之,亦有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所以古今字画,本之天而全之人也。自天之有所授,而人之大知小知者,皆莫不有字画之法存焉,而又得偏广者也。我故有兼字之论也。
石涛 松风涧水图
资任章第十八
本章说明
本章接续前章,将“天授”一词置换为“任”。任,指任命,天授使命,天赋秉质,自然造化。
研究“一画论”者,普遍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天授”是其核心思想之一。从《尊受章》的“受”,《兼字章》的“天授”,到本章的“任”,一贯到底,反复论述。
本章作为压轴,展开论述了作画中诸多相互制约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皆为“天赋之任”,是自然赋予的“任”与被赋予的“受任”关系。
道法自然是自立我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本章还提一个重要思想:画家产生的创意可能很多,但需精选,集中力量于“一画”,所以提出:“任不在广”“任不在多”。
本章最后强调画者“任”又“不任”,不可胶着,心性解脱,无为而为。
资,资查、探明、认知。
资任,搞明白自然赋予的各种相互关系,我法方能自然天成。
“任”字得解,难读的《资任章》不译也能基本读通。
本章摘句
然则此任者,诚蒙养生活之理,以一治万,以万治一。
石涛 黄山图册 纸本设色 21开
资任章第十八 原文
(“任”字得解,难读的《资任章》不译也能基本读通。故未译)
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
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以山川观之,则受胎骨之任。以鞟皴观之,则受画变之任。以沧海观之,则受天地之任。以坳堂观之,则受须臾之任。以无为观之,则受有为之任。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以虚腕观之,则受颖脱之任。
有是任者,必先资其任之所任,然后可以施之于笔。如不资之,则局隘浅陋,有不任其任之所为。
且天之任于山无穷。
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幻也以化,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纵横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山之纯秀也以文,山之蹲跳也以武,山之峻厉也以险,山之逼汉也以高,山之浑厚也以洪,山之浅近也以小。
此山天之任而任,非山受任以任天也。人能受天之任而任,非山之任而任人也。由此推之,此山自任而任也,不能迁山之任而任也。是以仁者不迁于仁而乐山也。
山有是任,水岂无任耶?水非无为而无任也。
夫水汪洋广泽也以德,卑下循礼也以义,潮汐不息也以道,决行激跃也以勇,潆洄平一也以法,盈远通达也以察,沁泓鲜洁也以善,折旋朝东也以志。其水见任于瀛潮溟渤之间者,非此素行其任,则又何能周天下之山川,通天下之血脉乎?
人之所任于山,不任于水者,是犹沉于沧海而不知其岸也,亦犹岸之不知有沧海也。是故知者知其畔岸,逝于川上,听于源泉而乐水也。
非山之任,不足以见天下之广;非水之任,不足以见天下之大。非山之任水,不足以见乎周流;非水之任山,不足以见乎环抱。山水之任不著,则周流环抱无由。周流环抱不著,则蒙养生活无方。蒙养生活有操,则周流环抱有由。周流环抱有由,则山水之任息矣。
吾人之任山水也,任不在广,则任其可制;任不在多,则任其可易。非易不能任多,非制不能任广。任不在笔,则任其可传;任不在墨,则任其可受;任不在山,则任其可静;任不在水,则任其可动;任不在古,则任其无荒;任不在今,则任其无障。是以古今不乱,笔墨常存,因其浃洽,斯任而已矣。
然则此任者,诚蒙养生活之理,以一治万,以万治一。不任于山,不任于水,不任于笔墨,不任于古今,不任于圣人,是任也,是有其资也。
译后话:编译完稿以后,我第一个想到的画家不是石涛本人,而是八大山人,好像字字句句都在说八大山人。石涛的“一画论”和八大山人的画,是整个有清一代的两座奇峰。
(20190831译于三亚)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山之,天之,字画,中国书画 画论 石涛 苦瓜和尚画语录山之 天之 字画 中国书画 画论 石涛 苦瓜和尚画语录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