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昌菊:知青油画_知青油画--知识青年-贫下中农-农村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二篇《学习苏联与自主发展》(1949—1978)的第六章节《十年特殊时期的表达》的第二节内容,详细介绍了文革时期,知青油画的时代特色。

第二节   知青油画

自1962年到1975年,大约有1400多万知识青年[1]奔赴农村与边疆,这其中一部分知青在下乡前已具备了必要的绘画基础知识,当他们到农村时,便努力寻找各种机会进行绘画创作,这些作品记录了知青们的特殊成长足迹与人生经历。“尽管知青画家在创作经验及对油画技巧的把握还远不如专业美术工作者,但在广阔天地和革命的洪流中也涌现出一批特殊的人物,他们在艰苦的岁月中拿起画笔寄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知青的生活也为他们日后的成长积累了宝贵的人生财富。”[2]

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知青油画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如英雄主义气概,新鲜、切实的农村、边疆生活体验,以及奉献青春的热烈情怀等。虽然在表现上仍受到文革油画的一些影响,但却有一种朴素清新、真切感人的气质。

QVbJQJDCzCEqv5wcLPglb9Re0CllnoFEAuyJkMNN.png

图 2–5–9 周树桥 《春风杨柳》 122×190cm 1974年

DrtkFFh8ioq9lBk8aURaUHmbLdTvgkrv8beJg6WT.png

图 2–5–10 沈嘉蔚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189×158cm 1973年

知青油画表现了各自不同的生活场景与情感。如1974年的全国美展上获得一致好评的主题油画《春风杨柳》(图2-5-9),反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时代经验,画面中的知青们神情喜悦愉快,手捧着贫下中农刚刚倒过的开水,正兴奋的打量着陌生的环境,准备迎接着新的农村生活。该次全国美展上,另一件油画作品《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1974年)(图2-5-10)也广受好评,画面上描绘了两名在祖国东北地区边防站岗值勤的解放军战士,迎着初升的太阳,在高台哨所上远眺的情景。他们十分警惕的注意着边境动静,随时准备为伟大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画家巧妙的利用了哨楼高耸的特点,采取了仰视角度,使军人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为了画好这张画,作者曾两次去边防哨所体验生活,花了1个月画草图,3个月时间完成。画面上的军人,是他写生得到的形象。但是送到北京后,有关领导看了不满意,指定改画组的同志将其画的红光满面。

dE6QNyVxxkp2JbM4lBRtvNFtDIKFmFeATgvF7v7k.png

图 2–5–11 陈丹青 《泪水洒满丰收田》150×200cm 1976年

《学耕》(1972年)也是反映知青题材的作品,画面上是一位农妇在稻田里手把手地教知青耕犁,一方面体现了毛泽东当时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意思,另方面也表现了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场面。耕田这种强体力活是很少有妇女参加的,而那些要强好胜的女知青,也想挑战一下,画家抓住了这一特别的瞬间,表现了知青的生活,显得真实生动。《泪水洒满丰收田》(1976年)(图2-5-11)是上海知青陈丹青在去西藏协助当地画家进行创作时画出的,该作品描绘了在金黄的麦田里,藏民听到毛主席逝世消息后哭泣的场景。文革时期,油画作品基本都表现出幸福与愉快的情绪,这件作品却反其道行之,表现了人们悲哀的情绪,从而表达了难得一见的真实。

知青油画的创作者们从特定的身份角度出发,传达了特殊时期的人生经历,不乏艺术表现上的新意。其中一些创作者在改革开放之后,成为中国油画创怍的重要力量,如何多苓、陈丹青、王广义、张晓刚、沈嘉蔚等都有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

“文革”时期虽然极力追求表达美与崇高,但在政治的高压下,出现的却是大量夸张、虚假的“红光亮”和“高大全”式油画,只有为数不多的油画尽量远离了这种“独特的面貌”。荒诞的时期总会过去,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国油画逐渐摆脱“文革”的种种束缚,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崭新时代。

[1]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编者按引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该欢迎他们去。”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

[2] 刘淳:《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更多内容尽在[李昌菊专栏]

  李昌菊简介

  湖北荆州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获该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人民出版社,2017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2篇文章分别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4年),2016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评论作品,“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成果优秀论文奖(2017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知识青年,贫下中农,农村,李昌菊 知青油画知识青年 贫下中农 农村 李昌菊 知青油画
下一篇:管韶爽:爵士和动画_爵士乐--贝蒂-美国-日本||上一篇:百鬼夜行!这些妖怪你认识几个?_日本-浮世绘-玉藻前-百鬼夜行-雪女--蜘蛛-一名-今昔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