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张路江:寻根之路_-中国-明教-人性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网
 
​叶南是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的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从教20多年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积

​叶南是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的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从教20多年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此同时,她坚持油画创作和学术研究,在她的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她对人性的关怀和超越现实的思考维度,那是一种扎根本土,并在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在我看来,叶南的艺术之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寻根之路。

“寻根”的意涵上大体有二,第一是在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第二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在我们熟知的文学作品,如阿城的《棋王》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都有“寻根”的特征,这些作品都是把人物置于宏大历史图景中,发掘人性之根本。

叶南1988年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师从詹建俊先生,这原本是一条再正常不过的学习艺术的道路,但人生总是由于某此偶发的事件带来改变——1989年,叶南由中央美院推荐,受文化部派遣前往前苏联学习艺术,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公派留学生。前苏联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民族,在他们的绘画中我们既能够感受到这个战斗民族的英雄气质,又能体会到他们纪念碑式的历史厚重感。他们的艺术既有俄罗斯民族历史中的经典故事,又有在或重大历史事件、或平凡生活中表达的对人类情感的丰富追求。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列宾的代表作《伊凡雷帝杀子》和《扎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王复信》等作品时,我们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像列宾这样的俄罗斯艺术家在创作中把握历史事件冲突与人性情感对话的高超技巧。

身为留学生的叶南在熟练地研习列宾美院油画表现技法的同时,在创作上很难和他乡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对话,这也是所有出国研习的留学生所遇到的困境,但前苏联文化中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却深深地在她的心灵上留下烙印。1990年,前苏联解体。与国家解体同时发生的是意识形态的更新,一整套完整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随之消亡。当叶南回忆起她在解体现场所感受到的内心震荡时感言到:“社会的动荡,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损失。”在这一纷乱的时期,动荡的俄罗斯社会,让叶南更加去思考人性的本质。叶南在回忆她五年级即将毕业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的午后,五点时刻的圣彼得堡已是黄昏,在这万家灯火时分,她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度过这样一个节日——去医院看望久病卧床的导师P.T.法明(P.T.Fomin)教授。当几经周折来到医院找到P.T.法明教授的病房时,P.T.法明教授和他的夫人两位八十有余的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临别时P.T.法明教授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行字:“我非常高兴有缘与叶南相识。祝聪明的叶南不断取得新成就,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当在毕业答辩时,叶南向全院师生讲述了这一故事并展示了法明教授的最后文字时,在场的师生们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当时的俄罗斯美术院院士、列宾美院学术委员会主任A.A.梅利尼夫(A.A.Mylnikov)评价到:“你做到了我们所有人想做而没有做的一件事。”这样的一段经历让叶南意识到,人性是共通的,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

1996年,叶南学成归国,在中央美院油画系任教。掌握了俄罗斯油画技巧的叶南,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变革与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关系,与她在俄罗斯所学到的历史题材与宏大叙事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在回忆这段时间时,叶南讲到,留学回来的人一般都不会画创作,因为我们既不能表现别国的历史人文与自然,又无从扎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找寻创作切入点。这时的叶南如同所有的归国留学生一样,在艺术语言与社会题材的维度中探索,然而不久,她就开始把俄罗斯绘画中寻根精神,切实地转化为对于中国现实的语言表达,也就开始了她归来后的寻根之路。

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由刘礼宾先生策划的“孤寂的极限——叶南作品展”是叶南教授2000年至今的代表性作品。我们无论从她描绘右玉和赤水河的风景中所寄寓的雄浑苍茫的大地,还是对古战场的追思,以及身为母亲关怀孩子的成长到那些有宗教信仰和历史题材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到她对人性共通情感关注、对人类历史的思考、对人最基本情感的表现和热爱,这些作品更是“寻根”的见证。叶南教授既明确了她作为中国艺术家在当下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并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叶南的“孤寂的极限”的大地上,我们看见的是一位艺术家,翻开历史的长卷,发出的洪亮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让漂浮的根深深地扎根在中国当下这一片大地上。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明教,人性,中国 明教 人性
下一篇:邵大箴:基于现实_超越现实——叶南绘画的审美追求_-俄国-创作-自己的||上一篇:时代的“精神图像”_——解析叶南的油画_-艺术-形象-让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