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吴守明,1938年生,河北省滦州市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师承秦仲文、刘君礼、李智超、王颂余、溥佐、孙其峰先生,尤其得到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刘君礼先生的亲自传授,为张大千再传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二、三届理事,河北省山水画研究会首任会长,河北美术出版社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长城书画院特聘画师,河北书画诗词艺术研究院院士,河北省政协文史馆馆员,扬州八怪书画院名誉院长,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名誉会长。
他是诗文书画印全才的学者型画家。作品曾参加全国美展,98年中国山水画展,第四届至第八届中国山水画展,山水画曾获1990年中日美术交流展银牌奖,2002年美国休斯敦世界和平艺术大奖赛铜奖,2002年加拿大多伦多国际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2008年9月山水画《神山圣火》入选“和平颂”——太空飞行之旅艺术活动,作品搭载“神舟七号”遨游太空。2016年山水画《峨眉天下秀》获香港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书画大展国画金奖,山水画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八大山人纪念馆、扬州八怪书画院、香港、台湾及美、英、法、奥、日、加等十几个国家收藏。出版有《山水画变革要述》、《山水画构图》、《吴守明画集》、《中国美术家对外交流丛书——吴守明画集》、《中国画名家精品集——吴守明水墨专辑》、《十艺中国-当代书画百家丛书-吴守明卷》。
《海滨朝晖》136×68cm
情深欲泼墨 佳境入毫端
——吴守明先生山水画作品印象
张本平
在笔者看来绘画比任何语言都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位艺术家的心灵内在。每当我面对一件作品时,就如同面对一个真实的人。内在与外在、表象与意象都无法隐藏地呈现在观者的面前。走近河北著名山水画家吴守明的山水画,浑然和恣肆的色彩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宇宙本质,每个艺术家对外物的理解,都是通过他们的内心和现实的碰撞来完成的。中国传统哲学道家的思想在于精神上的超越,不界限于形躯,只求逍遥及心灵的开放。“道”是无形的、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吴守明先生的山水画艺术正体现出这种顺应自然、循环不息、达至“道”的最高境界。
《海滨朝晖》136×68cm
《婺源秋艳》136×68cm
生于1938年的吴守明先生,是河北滦县人。196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河北省美协二、三届理事、河北省山水画研究会首任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河北美术学院教授。出版有《吴守明山水画集》、《吴守明画集》、《山水画变革要述》、《山水画构图》等十多部画集及学术专著。他的山水画近师秦仲文、王颂余、刘君礼、孙其峰等先生,远祖五代两宋,更直接以造化为师,而熔铸于个人情感,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精神。从他山水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新时代的昂扬诗情。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给人一种朴实亲近大自然的艺术感染力;他热爱生活,一笔一画都充满着“为山河立传”的美好心声。从中西传统绘画到现代艺术的融合,从各流派的影响到审美境地的开拓,从儒、释、道文化到燕、赵文化的汲取,加上长期艺术的探索与实践,渐悟伴着顿悟,渐渐地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实力派画家中具有个性的艺术家。
《侗寨风雨桥》68×68cm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其它的画种,它有独立的文化审美内涵,这个内涵取决于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技术属性,是一个画家面对现实、历史、人生以及宇宙观的总和。画家必须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万物皆为我用”为指归,胸中纳万壑,以笔墨表现“内美”。因此,传统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精研传统,掌握传统笔墨的精髓是不言而喻的。吴守明先生多年来正是沿着“传统、造化、心源”、“笔墨、色彩、诗意”这条路一步一个脚印执着地行进着。中国画的传统博大而精深,在笔墨、意境、结构、造型等方面,首要的是笔墨。
《神山圣火》68×68cm(2008.9搭载神舟七号遨游太空)
他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的时间里,接受到系统、严谨的学院教学训练,得到当代名家秦仲文、李智超、刘君礼、王颂余、孙其峰等恩师的悉心指导,加之自己的勤奋、聪慧心追手摹,潜心研习自两宋元及明清历代大师的笔墨精神。立足于传统仔细揣摩历代大师作品的艺术内涵,力求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自己的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贵在创造,从他的作品中会明显地感受到其画作自然朴实的美,化心源为艺术,化笔墨为灵动,化色彩为淡雅,化诗意为心像。其大作《美哉中华》、《武陵山乡之春》、《烟笼锦溪水》、《石钟山》、《山村新绿》、《阳朔胜境图》、《锦绣山田》、《泉水晶莹》、《嘉峪雄关》、《峨眉天下秀》等等,或山静水闲,或峰巅出云,或凄迷旷远……
《五台圣境》182×98cm
《秋染太行》136×68cm
将他在大自然中所激发的情感,熔铸于虚和潇散的笔墨情怀之中。因此,他的画笔端气韵都是性情与性灵的书写。天胎地息,逍遥容与,悠然穆然,生发出一种意象,或由物我两忘,达至一种境界。吴守明的山水作品,大多走青绿路子,笔墨淡定闲适,以纯美气韵打动观者。山势隽逸空灵,皴法细密有致,树石玲珑剔透,水波轻盈烂漫……。他的山水,是性灵耀入纸端的再现,亦为审度纯自然之后的妙手剪裁,他集中所有功力,将笔墨丹青的大美之韵宣泄而出,从而他在熟谙山水真谛的同时,在一定高度上强化、凸显了构成元素的魅力。品读吴守明的诸多山水画,都会悠然升发愉悦、纯净的审美情愫。近观吴守明的一批新作,明亮、轻松、优美、畅达。
《退思园》68×68cm
看出他一直在遵循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有更上一层楼的新意和创意。他新近创作的山水《漳河秋韵》、《锦绣江山》、《华岳朝晖》、《秋江图》、《塞北金秋》、《长白冰清》、《漓江春早》、《太行清泉》、《退思园》等作品,山势俊朗,云气空蒙,远山与近树错落有致,河川与微景交相辉映。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针对四季变化迥异的山水景色,在画面着色上也别具匠心:春和景明,万芳初绽,青绿与淡墨色并举;夏云缭绕,满目青翠,绿意与雅色共荣;秋来高远,松柏苍翠,浓墨重彩共同编织;冬雪初临,万壑寂静,纯白的调子更亲亘古的山川寂寥。其他如《长城进行曲》、《九寨银河》、《秋染太行》、《秋泉图》、《玉龙雪山》等作品,亦是在吟咏纯美的山川之歌赋中,体现出画家的审美回归理念。山水清音,众美潜兮。观他的山水,如品茗茶,给我们带来回味无穷的审美愉悦。
《九寨银河》68×68cm
作为当代山水画家的吴守明对“人与自然”的主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演绎,并进而付诸于独特的形式、风格、语言与笔墨、符号、技法去表现。他的基本主张是:以感情为依托,从生活和自然中撷取素材,并通过结构、造型和笔墨表现特定时空的诗化境界,以丰富的笔墨语言表现山川的气韵和其中蕴含的生命意义,力求使“造化”和“心源”在更高的艺术层面上得到新的美学统一。造化,在他看来,已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意识的隐含着社会化和政治化倾向的客观生活,而是自然、宇宙的包容性、化育性的思考;心源,也不是古代文人“畅神说”隐含的对大自然生机的忽视,而是带来概念化的清高拨俗的心境模式,再度回归山水画本身,以适应现代人们心理的新的雅逸倾向为主导。
《惊涛飞雪 危岩当风》50×50cm
纵观作品,吴守明的艺术灵感与创作激情,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的体验与感悟,二是对传统绘画的汲取与研究。前者明确他的审美取向是沿着恩师王颂余开拓的从写生到创作山水的思路,抓住“写生”这一重要环节推动山水画的发展以表现诗化的意境为目标;后者是画家要求自己应像秦仲文恩师那样重视笔墨的自身价值,画出自己的感受,为山川之骨,得山川之气,表现山川之精神。他似乎是在王颂余和秦仲文的两条创作道路之间,根据自己的气质、精神、阅历、情操、学养、审美理想,开辟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道路。既不似王颂余非自然之象的含浑无尽,也不似以黑衬白托亮的“秦家模式”,而是强化笔法、墨法对景观形象和意境的塑造,突破写实性描绘的旧程式,以潇洒淋漓的笔墨对现实感受进行富有激情的抒写。通过写生的深入,他要拓展山水画审美客观的表现范围;通过笔墨的锤炼,他要创作与古人、与今人拉开距离的时代风貌。可谓山水情深、天付劲豪,情深欲泼墨,佳境入毫端。
《武陵土家 山乡之春》68×68cm
他从王颂余先生的笔墨中悟出了儒家的人文精神,从李智超先生的画中解读出华夏文化的渊源,从秦仲文先生的画中寻觅到道家的思想,从刘君礼先生的作品中诠释出山水画风骨。吴守明在尊重恩师每一笔点画的同时,又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的心性与情愫。正是他这种大河寻源般的探索和发现,使他的眼界大开、心扉大开。
走近吴守明先生的山水画世界,如身临其境一般,我们能够感受到风在吹,树在动,云在散,极富动感的山和水,在他笔下呈现出奔放的活力。“别开蹊径出新意,融汇贯通胆在人”。吴守明先生汲取古今的睿智和直面现实的胆气、才气、灵气,也使他的山水画呈现出一种厚重而深沉的力量,给人以启迪。
《飞狐故道古长城》136×68cm
《海河新图》360×194cm 1976年
大师及名家对吴守明山水画的评论
李可染1980年9月看了吴守明的山水画时说:“你的山水画很清秀。”
孙其峰1994年4月为吴守明《山水画构图》专著题词:“立意新颖,别开生面。”
卢坤峰2000年5月看了《吴守明画集》打电话说:“老吴,看了你的画册我很高兴,真没想到你编辑工作那么繁忙,还画了这么多画,画的很好!我不是画山水的,但我看你画的不错。”
孙其峰2000年9月为吴守明山水画展题词:“斟酌古法,取舍自然,独具匠心,自出手眼。”
《延河秋韵》68×68cm 1996年
周韶华2000年9月在山东烟台看了吴守明画展后现场题词:“水墨大观。”并说:“你画的很好,笔墨技巧够用了,也有生活基础,可以再强化个人感受,追求更大境界。”
天津美院教授美术史论家周茂生1997年9月在评介吴守明的文章中说:“凡是读过他的画作的人,都会发现他的艺术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与生活根底,又能巧妙吸收西画因素,以景抒情,以意表象,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追求,正如苏轼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那一幅幅画作,好象一首首意境沉静、气势博大的诗章。”
《漓江仙境》68×68cm
天津美院教授美术史论家王振德1997年10月在吴守明画集序言中写道:“山水画家吴守明,以中国画家应有的民族气节和襟抱,面对当前纷纭万状的山水画坛,始终保持中华学人的良知与平和心态,踏实研究传统山水画,认真借鉴当代山水画,同时不断深入大自然的山水中写生,一直热衷于新时代山水画的创作事业,稳稳走着‘推陈出新’的艺术道路。”“吴守明的山水作品总是具有中华民族的博大气势和雄强骨力,用笔苍劲娴熟,墨韵畅快淋漓,色彩明丽典雅,格调清新隽逸,具有燕赵之地雄浑朴茂的风范。作品普遍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与推崇,并赢得了国际性声誉。”
《高原之歌》136×68cm
《长城进行曲》182×98cm
唐山美协顾问美术评论家刘士裕2002年12月在评介吴守明的文章里说:“吴守明是一位充满创作激情的画家,纵观他半个世纪的创作履迹,我们可以发现其山水画深远的义理和无穷的意趣。他从不单纯地摹写客观景物,而是以自身独特的视觉及精神风貌,谱写着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爱。他的作品是灵魂的契合,生命的转换。这一切,都能在他从儿童团到画家的经历中得到诠释,在燕赵大地古老深厚的艺术沃土中找到根基。”
《华岳峥嵘》68.5x68.5cm
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后导师郎绍君2003年5月在评论吴守明的文章中写道:“他笔下的漓江烟雨,峨眉奇观,能摄取南方山水的神韵,他描绘的黄河、长城、塞北高原,能表现北国山川的坚实。他是北方人,有北方人质朴执拗的气质,对北方自然所包蕴的文化风骨有切身的理解。其作品稳定雄阔的构图,生动真实的形象,有力的笔线和浓郁的墨色,都能体现这一点。”
著名美术史论家陈传席教授”2004年10月在烟台看到吴守明画集时说:“《黄河颂》和《夜海明珠》画得很好。”
《阳朔朝霞》45×34cm
河北省山水画研究会会长钟长生2005年6月在评论吴守明的文章中说:“我细细品味了他近几年的每幅作品,使我想起石涛的一句话:‘笔非蒙养不灵,墨非生活不神。’我为他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生活基础以及札实的笔墨功力所感动,守明的山水画题材广泛,艺术面貌多,表现技法丰富多变,每幅作品都有新的想法和新的追求,不断进行探索与出新,作品气韵生动,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充满着时代精神。”“守明的山水画特别注重生活感受,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他善于在山水画中以诗意入境,以求画中有诗,并贯注音律,以求画面的节奏感。
《夜海明珠》68×68cm
著名山水画家潘真2009年4月23日在吴守明师生画展学术研讨会上说:“我与守明是同事,最近看了他的画册,很受感动,面貌有很大变化,很有新鲜感,他的画在出新的路子上走得很宽。”
原河北美协副主席秘书长唐秀菊2009年4月23日在吴守明师生画展学术研讨会上说:“老吴是河北省山水画研究会第一任会长,他是河北省山水画领域的带头人,他对河北省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吴守明的山水画有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构图美、意境美、笔墨美,笔墨酣畅,画得很到位,具有形式美感。他用北方的笔墨画我们南方的《武陵山乡之春》、《吴江同里退思园》,南方精致的园林建筑、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他在笔墨的表现方上找到了新的感觉。”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河北省,作品,艺术,书画,山水画,艺术 河北省 作品 艺术 书画 山水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