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阳洪:王中秀的近现代美术史论研究_​王中秀--上海-整理-近现代

编辑:杨晓萌 来源:美术观察
 
​王中秀王中秀,1940年生于山东烟台。从小喜欢书画,曾从黄幻吾、胡问遂游。1986年秋,调入上海书

MJIOXQLoVeR6pyQIAeZxGjkiM5xlaL4fEb7JO84s.jpg

​王中秀

王中秀,1940年生于山东烟台。从小喜欢书画,曾从黄幻吾、胡问遂游。1986年秋,调入上海书画出版社,直至退休,期间编辑了数十种实用美术书籍和画册。

与一般的美术史论研究者不一样,王中秀虽然多年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但真正进行美术史论的深入研究和写作,是从退休之后开始。而他对于近现代美术史料的整理,主要从近现代上海的报刊美术资料的搜集开始。

一、个人近现代美术文献数据库

在长期的美术图书编辑过程中,尤其是黄宾虹作品集、文集的编辑过程中,王中秀注意到近现代美术资料(如黄宾虹个人资料)的缺失,一些错误资料反复在众多文章中出现。这主要是近现代美术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做得不够扎实造成的。在整理黄宾虹年谱的过程中,他尤其感觉到文献引用中的错讹问题,以及对近现代美术文献资料的迫切需求。他决定利用上海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广泛收集资料,开展对上海近现代美术资料的整理。

从1994年编纂《黄宾虹文集》开始,王中秀关注到上海美术文献工作。他发现图书馆有浩若山积的近现代报纸未经整理,于是利用居住在上海图书馆附近的优势集中对近现代的上海杂志、报纸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和记录,下了相当大的苦功,对上海艺术社团和书画家作品集、文集等进行收集、梳理。上海图书馆的近现代报刊主要通过微缩胶卷的方式进行存录,他一卷一卷地看,“地毯式”地逐条搜索和转录。他重点翻阅了上海地区当时发行的报纸副刊,集中精力查阅《时报》《时事新报》等注重美术报道、关注艺坛情况的报纸,也汇集了其他众多报纸零星的美术文献资料。《时报》有四百多卷,《时事新报》也不相上下,其中美术相关资料无数,在放大镜下查看微缩胶卷,单《时报》的查看和整理、录入电脑文件,就耗时两年多。《时事新报》所花的时间更长。他从这两份报纸所获美术文献材料也最多,其他如清末的小报、《大公报》等相对资料较少而珍贵。基于多年如一日地坚持整理和研究,他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近现代美术文献电子资料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王中秀在美术史料整理与研究践行了这一精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学术研究不是一下子就见效果的。”

当然,杂志相对来说比较好查阅和整理。但杂志一般是按月进行发行,不如报纸每天、每周发行来得密集,因此,在文献记载的时间感,甚至空间感方面都不太强。有些杂志的文章、事件,无法具体指向哪一天,到底发在哪里。王中秀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按照年谱的模式,将文字资料按照年月排列下来,形成了美术事件发生的时间流,非常利于了解事件过程。比如,他收集到的关于徐悲鸿早年与刘海粟论争的相关文章,发表的年月日有报纸记录,非常具体,有利于了解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对人名的收集、记录。如果缺失了人名,或者人名漏掉了,对于历史资料而言,都会令其使用价值打折,这一点在人物或主体性年谱(表)、影印版的资料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如台北的研究机构将《申报》美术活动做了一个缩影出版,但是没有重视人物的相关资料,因此使用起来也极为不方便,需要二次查询。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做某一时期、某一主题的年表,虽然资料很翔实,但缺少对于相关人物的记录,使得循此资料进行扩展性资料搜索的可能性减少。因此,他在整理上海地区的近现代美术史料时,要求不能漏掉参与的相关人员,不管有无名气,都要进行整理、录入资料库,为自己和他人的相关研究做基础。所有资料,他都进行全文整理,保持历史资料原貌。

王中秀的近现代资料库汇编,许多新材料的挖掘是别人所没有的。他也希望能有一天,将自己的资料和北京地区、陪都时期川渝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翔实的美术资料能够拼合、交织起来,形成一张现代中国美术史料的网络,呈现现代美术发展之路的原生态。

二、黄宾虹专题研究

1990年,因为工作上一个极为偶然的原因,王中秀接触到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黄宾虹书画、文献资料的宝库,开始进行黄宾虹画册的编纂。以黄宾虹为切入点进入绘画史论研究,是从1994年编辑黄宾虹的文集开始。因为黄的手稿残缺,需要找到手稿的发表报刊,还要发现被遗忘了的诗文。于是,他到图书馆枯坐了几年搜集资料。1999年《黄宾虹文集》出版,2000年他退休,开始做黄宾虹年谱,2005年出版了80万字的《黄宾虹年谱》——从整理浙江博物馆黄宾虹的大量原始资料开始,后来逐渐编成一个序列。其年谱正在增补,经过十年的重新收集整理成《黄宾虹年谱长编》8本,达95万字,与增补的文集《黄宾虹文集全编》3本,将由荣宝斋出版社近期出版。《编年注疏黄宾虹论艺书信集》也即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至此,王中秀对黄宾虹的研究也已经超过25年了,花费无数精力、时间结下的硕果,成为美术史个案研究方面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在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王中秀发现了黄宾虹研究中的众多问题:其一是其艺术生平并未搞清楚,直接导致诸多年谱中记载其交游和绘画时出现不少的空白,以至其生平、活动的线索缺失和画作风格探索与演变研究困难。其二,第一手的资料搜索不到位,黄宾虹的大量画作手稿、书稿等文献未曾整理,因此直接导致了无法依据可靠文献构建黄宾虹生平纪年,甚而使得现有的编年时空错置。其三,第一手文献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形成不了可靠的材料参照体系,无法帮助甄别二手材料的真伪和纪年的准确性,这造成了现有研究的某些错误,如将《籀庐画谈》《虹庐笔乘》的写作年代搞混淆,主要是因为没有翻阅民国时期黄宾虹主编的《美术周刊》。当然,也有人不重事实直接展开想象,产生“青城坐雨”和“三峡看月”的传说故事。没有准确的一手材料,会造成对二手材料的引用出错。而且,这样的错误不在少数。这更加深了王中秀对黄宾虹史料整理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经历和见解,王中秀才更加踏踏实实地、全面地进行黄宾虹的资料整理。在搜集黄宾虹的手稿、原著之外,多多益善地搜索第一手材料,构建更为翔实可考的黄宾虹生平和学术的嬗变链。(王中秀《撰写〈黄宾虹年谱〉感言——兼论当前黄宾虹研究中的误区》,《荣宝斋》2005年第3期,第80-88页)这在其新编《黄宾虹年谱》中可以得见。大量翔实具体的考证材料,使得王中秀能够信手拈来,无论是论证自己的观点,还是纠正前人的错误,都有理有据。

黄宾虹不仅是中国画家、书家,于金石学、美术史论亦有很深研究。他在中国画的审美方面,注重书法与清代金石学的底蕴:“清二百年中,唯金石家画尚存古意。其余不足论也。”(赵志钧辑《黄宾虹美术文集》,“1941年与朱砚英书”,人民美术出版社,第374页)他提出因为金石学兴盛,道咸绘画中兴。王中秀注意到了黄宾虹对书画内质的要求,对其注重“内美”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深入探析,剖析了其审美方向趋于碑帖合用。而清代碑学兴起,回归秦汉书法的篆隶审美,以朴实、厚重的生命力,改写了四王的清丽程式,这影响了黄宾虹对于绘画的探索与追求。在黄宾虹这里,绘画理论与书法理论是一体的,道咸碑学注重内在美,承接了中国画“骨法用笔”的传统,更加注重点线本身的内在质地,朴茂坚韧、质地深厚——这也是黄宾虹金石、书法和美术修养熔冶一炉的精华所在。“画到无人爱处工”,正是他注重内美、不以甜美取悦于人的表达的写照。当然,多变的外在形态与内美的和谐,使得审美内涵更加丰富——外美的变异带来并不整齐划一、避免呆板又能归于统一的内蕴。

很多人把黄宾虹当做传统意义的画家来进行解读,王中秀认为这并不准确:一方面,现代的传统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传统中有着创新;另一方面,黄宾虹是现代化的画家,其不重形似而重内美的绘画理论,与西方现代绘画不谋而合。在30年代黄宾虹就有了中西绘画在最高层是相通的认识,其后傅雷在很长一个时期,写信给黄宾虹介绍、讨论西方的绘画。黄宾虹以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进行表达,在形式选取、色彩技法上明显有着借鉴西方的痕迹。他的绘画有着创新,却不主张刻意的创新,甚至不主动区分新和旧——新的东西都要变旧——因此他的新是多方面精进后的水到渠成。

作为研究绘画的美术史论家,只靠对绘画的感觉是不行的——尤其研究对象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画家黄宾虹。王中秀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他自己也写字画画,注重将艺术实践与研究打通,从画画、书法实践体悟的角度开动脑筋, 进行深入探讨,将对黄宾虹艺术作品的理解落实到具体的一点一线,这样再看作品,有利于鉴别真假。这也成为他在黄宾虹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绩的扎实基础。

三、现代美术领域广泛的研究成果

王中秀结合对近现代美术资料的耙梳,对近现代美术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美术社团方面,整理了邑庙豫园书画善会与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史,对天马会和晨光美术会这两个社团进行了对照式的研究;在历史事件方面,对国画复活运动进行了梳理,其原因主要在于西画启蒙运动的推动;在画派方面,对折衷派进行了相关探索;对书画市场中的书画家润例进行了整理,出版了《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书画家年谱《黄宾虹年谱》《王一亭年谱长编》已经出版,《曾熙年谱长编》(合作)于近日问世,刘海粟年谱长编也在编撰之中。尤其难得的是,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产生在从出版社退休以后——他一直怀着对美术研究的热情和探索真知的学术精神,醉心于自己挚爱的工作。

当代对近现代美术的研究,尤其是对史料的翻检,已经进行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发掘新的材料,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但王中秀在这样扎实细致地材料搜索整理中,时有新的收获。比如宛米山房画会,究竟成立于哪一年,学界未有定论,他发现画会自己在报纸广告中记载了成立于“民国十一年”。又如,潘天寿早年也进行了白话诗的写作,写得很专业,这对于研究其思想和艺术观念创新等具有重要价值。在对史料的整理中,他自然形成了对上海美术发展概貌的认识,对某些领域有着更为准确的把握,如上海当时的职业书法家中,李瑞清最成功,之后曾熙延续了这种影响,上海报纸主要介绍这两位,可见其声名之大,其他的也有几位,但在世纪初的上海书画市场中,并没有多少影响。

王中秀有着这样的扎实史料功夫,所以看他的文章,娓娓道来,却极具说服力。他的平淡朴实后面,是多年的心血累积,以及追寻学问的挚诚的心。无论是商榷、反驳还是自己的立论,他都有着深厚的论据支撑;尤其在纠正某些研究的谬误和重新立论方面,有着立论的胆识和小心翼翼、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求证过程。在让人信服的结论背后,是大量的原始材料的汇集:在对大量同时期美术、文化、社会历史背景材料熟悉的基础上,对美术研究对象非常了解后,对于黄宾虹的研究、上海现代美术状况、美术界人物的探讨,他都成竹于胸。在别人那里通过点滴材料努力拼凑、敲敲打打甚至生拼硬接式的论证,到了他这里,如同河流灌入海水,用之不竭,具体分析起来,自然有着牛刀入罅隙般的自由。(本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SKG044;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bs125;重庆师范大学社科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5xwb019)

王中秀主要论著:

《王一亭年谱长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版。

《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画名家作品真伪——黄宾虹》,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合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黄宾虹画传》,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

《虹庐画谈》,黄宾虹著,王中秀导读,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黄宾虹年谱长编》、《黄宾虹文集全编》,已定稿,荣宝斋出版社。

《撤退还是转移——国画复活运动前夕的折衷派》,《美术学报》2012年01期。

《海上双英——天马会和晨光美术会之观察与感言》,《诗书画》2014年第10期。

《重读〈宾虹书简〉和〈黄宾虹画语录〉的疑惑——与王伯敏教授商榷》,《荣宝斋》2005年连载。

李阳洪   重庆师范大学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17年第1期)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上海,整理,近现代,黄宾虹 ​王中秀上海 整理 近现代 黄宾虹 ​王中秀
下一篇:海伦·香农:美国博物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_-教育-参观-学习||上一篇:王春辰:“艺术”之名与艺术方式_-方式-社会-中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