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无中生有地为杜甫“添枝加叶”时,基本还是能够摆脱低俗的,他们更多地,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嫁接”到这样一位诗人的头像之上,其中,将杜甫“洋化”成NBA球星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果着眼于所添加的内容与课本中的“原创头像”的关系,那天衣无缝的衔接与那独出心裁的构思,确实能够让我们惊叹于这些学生的想像力之丰富,想像力之高强。因而,当我们紧张得要批评这些年轻人包括中小学生的胡思乱想时,我们自身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我们哀叹今天的学生想像力严重缺乏,毫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又对他们稍微出格的表现,又大加挞伐。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玉皇大帝和如来佛哪个大”,让我们紧张惶恐;“杜甫很忙”,更让我们胆战心惊。有这必要吗?
我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这位被学生折腾成“很忙”的人,是诗圣杜甫,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去年,就已经有人指出,“高中历史课本古人长相惊人一致”,课本中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竟然长得一样,统一的“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唯一的变化是胡须的形状与长短。虽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历史人物头像,但是,80后之前的一代又一代人,对此依然是印象深刻,他们戏称,“上了这么多年学,所有人都被骗了,其实这些历史课本里的人物都是同一个人,只是买了不同的QQ秀”。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杜甫,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不再是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类似杜甫的辛弃疾等古人的头像,都被学生“添枝加叶”过。事实上,这样的“添枝加叶”,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鲜事,随便翻开一名学生的课本,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对课本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改装”的情况,若干年前,我们可能都做过这样的“恶作剧”。只不过,在网络的推助之下,“杜甫很忙”,显得更为社会所知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坦然。“杜甫很忙”,只是一种调侃,一种放松,或者是一种宣泄;我们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糟蹋圣贤的“高度”,许多年前,我们在课本中的坏人的头像上画一个差什么的,那也不能证明,小小年纪的我们,就已经懂得了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或者是反对封建压迫。
“杜甫很忙”,但我们用不着很紧张。国外,对兴师动众地调侃诺贝尔奖都能宽容,对调侃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能够宽容,我们,对学生的即兴涂鸦,为什么就视如洪水猛兽呢?成熟的文化,本身就必须具有包容性与多元性,只要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不变调,“杜甫很忙”,总比“杜甫很闲”要好得多。( 范德洲)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包容性,杜甫,很忙,无须,紧张,成熟,文化包容性 杜甫 很忙 无须 紧张 成熟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