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好眼力!一场形同过场、敷衍了事的鉴定之后,十足赝品竟也有了亿万身价。按说,造假者不过是把“玉片穿串成衣”;涉事专家也非庸人,其中不乏业界大腕。可粗制滥造的假货,仍得到了多位权威的一致首肯。通过一份貌似规范的评估报告,“价值24亿”的荒诞结论化作白纸黑字。而今,东窗事发,那“满纸荒唐言”更显喜感。
是才疏学浅,抑或利令智昏?总之谁也不会相信,“24亿的假古董”仅是一个不约而同的失误。高达“几十万”的评估费、“只远观不把玩”的鉴定流程,无一不在强化着公众的隐忧。当专家扯上金钱,当一场鉴定收益颇丰,学术鉴定俨然难逃勾兑资本的嫌疑。或有意或无意,文物权威悍然充当了造假者帮凶。
一旦专家抛弃独立人格,真假不辨的文物鉴定注定接连登台。之于古玩评估等领域,“论资排辈”的潜在规则根深蒂固。这不仅意味着,圈内大腕可以获得更多资源;也代表着,顶端权威垄断最终话语权,可凭一己之力乾坤独断。“金缕玉衣”所以“假货成真”,与德高望重的专家们关系密切——“如果史老说了24亿,会有人说是23吗?不是没法驳,而是没考虑驳。”
事已至此,当初的评审组成员,纷纷把责任推给过世的“史老”。诚然,其中不乏脱责嫁祸的意味,但某些专家威信被“神化”却是不争事实。争辩、商榷的学界风气渐逝,取而代之的是学术寡头独享裁定权。久而久之,学术共同体一步步演化为金字塔式的结构。上层学者信口开河,下层专家击节附和。直至前辈告退,新人上位,一切如旧、循环往复而已。圈中人日思夜想,不外是成为下一个“史老”,享受说一不二的快感。
并非专家不惜羽翼,而是辈分森严、权利不均的学术生态内,服膺“强者”才是生存扬名之道。一个随波逐流的服从者,似乎远比少数“不合作分子”前途远大。畸形的规则孵化扭曲的行为,对“金缕玉衣”的误判,不过是其中小小的一环。蒋璟璟(广东大学生)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心,失衡,文物,话语权,鉴定公心 失衡 文物 话语权 鉴定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