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周祖庠:孔子功过论(2)

编辑:Jina 来源:国学数典
 
另一方面,孔子的“克己复礼”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在一个有阶级的社会宣传大同道德,企图恢复一个“礼制”社会,我们把它称为“小康”社会,“小康”理想,“小康”文化。这就是《淮南子·要略》说的: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这就是孔门的第一大功绩,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儒家理想”,创造了一门“儒家学派”。这个“儒家理想”,在两千年多来漫长的封建统治社会里,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思想武器,一直鼓舞着被压迫者及统治阶级中的清醒者,并创造了举世景仰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以至于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小康”社会,依然是我们建设的中级目标。当然,今天的生产力,已远非原始小康相比;但今天的道德呢?六十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要想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建传统道德,回归到传统道德的水准之上,也许只是一种空想。


    恢复“小康”道德的功绩,与倒退到“小康”生产力这一缺陷相比,真是霄壤之别,孔子的功过就很清楚了。


   在这“儒家理想”指导下,儒家提倡的一系列伦理道德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万世楷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饿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当前,随着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随着苏联的解体,二十世纪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美梦,似乎已经破灭;似乎新的“礼坏乐崩”时代,已经来临。面对如此形势,我们今天学习儒学,就是要坚信,只有真正的“小康社会”才能拯救中国,才能救人类;从而高举孔夫子“克己复礼”的大旗,奋力去创造一个崭新的“小康社会”,虽然此行任重道远:在这个“小康”社会里,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传统道德得到普遍的恢复与发扬,一个民主的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来了,大家都一起过上经济上也小康的安乐生活。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翻几翻,而不仅仅是一个由少数人统治、少数人富裕的社会。因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所经历的社会都是由少数人统治,少数人富裕的社会,经济翻番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孔子的第二大功绩是,开私人办学也就是平民办学之风。


    孔子为了实现他的儒家政治理想,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十数年。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其四处碰壁,寄“克己复礼”理想于统治者的希望(如果是孔子还有什么错误的话,那就是对统治者认识不清,之前一直为他们出谋划策)已经破灭;但他并不气馁,而是回到故乡,创办私学,开平民办学之风,寄理想于平民,寄理想于后代,寄希望于将来。


    在孔子之前,学校均为官学;由王公贵族兴办管理,亦只收王公贵族子弟入学。平民是无权办学的,平民子弟也无权入校接受教育。孔子办学,开了平民办学之风,也开了平民入学之风。自此之后的两千多年,平民办学之风,平民入学之风延续了下来,同时还打破官学仅收贵族子弟入学的门槛,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上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其于乡党,恂恂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朝,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傧,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变。


    ‘三人行,必得我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在办学中,所实施的一些重大教学原则,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等。这些,人们已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孔子,功过,周祖庠孔子 功过 周祖庠
下一篇:抢“花姑娘”背后的文化糟蹋||上一篇:我们应该如何拯救阅读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