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商鞅变法中的“军国主义”

编辑:Jina 来源:秦始皇网
 

      秦国的兴起,与商鞅变法密不可分。商鞅,原本在魏国当官,志向不得舒展而投奔秦国,正好赶上秦孝公打算大展宏图,所以算是一拍即合、君臣相得。 


  商鞅这个人学的算是法家的一个分支,讲究的是国家立法以治民。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意识的变法——改变自然形成的祖宗成法。改变祖宗成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富国强兵。但在商鞅看来,富国算是阶段性目的,最大的目标是强兵。 


  原本秦人就算是半游牧民族的后裔,前辈们不是驾车拉着国君冲锋陷阵的驭手,就是拉着国君找西王母聊天的车夫,算是战国当中战斗力比较强悍的那种蛮夷。商鞅变法就是发挥这种特性,于是就制定了相当严格且有诱惑性的奖励,把军功分成二十等,只要平民小户能够以军功得到爵位,也就能平步青云成为贵族。这个规定要是从好的方面说,算是后世阶层转换之前身,往坏的方面说,那就基本算是军国主义的开创者了。 


  其实商鞅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打算建立起一个类似于军国主义的国家。在经济改革的时候,他虽然强调废除井田制而开垦荒野,但同时也抑制商业发展。商业这东西最不喜欢的就是打仗,一打仗大家就没生意好做。而且商业强了,流动人口也就开始增加,这是不方便管理的。所以,历代统治者只要是想让社会处于那种他们喜欢的稳定状态,没有不压制商业发展的。 


  一边压制商业发展、一边开垦农地增加国家的基本储备,然后从各种途径奖励军功,这个国家算不算个军国主义国家?反正即使不是军国主义,大概也算是穷兵黩武了。在战国相互争霸的氛围里,这倒也不能说商鞅做错了。 


  商鞅的下场很惨,秦孝公死后,秦惠公继位,就剥夺其权,然后商鞅去魏国请求政治避难没有成功——这事儿就怪他自己了,他当政的时候富国强兵,然后自然就要打仗,把魏国给打败之后还找人家去寻求政治避难,这未免也太不靠谱——起兵叛乱被捉,最后被弄回京城五马分尸。后人往往说商鞅这家伙因为改革而触犯了原本的利益阶层,所以遭此厄运。 


  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无根据,秦朝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其变法的内容基本都得到了保存,包括重农抑商、郡县制、军功爵位,甚至秦始皇后来的焚书坑儒也是学习商鞅他老人家的遗意,只是因为一统天下之后,手笔更大一些而已,更别说什么统一度量衡之类的技术细节了。 


  古来变法大致在历史上都能留下一些痕迹,但变法的效果是一回事,对待变法的人则是另外一回事。历代变法者基本都是替罪羊的角色,等到他们触动了所谓利益阶层的时候,变法算是有了效果。但皇帝他老人家是不能用变法派来支撑自己的政权的,只能还是利用早就利益盘根错节的旧大臣与贵族。最后也只能把变法者弄出来车裂一下,用来为利益阶层被牺牲的那些利益报仇了。 


  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之下,秦国基本就是中国古代的斯巴达了。问题是只要这么引导国民,就等于是在制造战争机器。但战争机器制造好了之后总不能在自己家里开练吧?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战争开始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军国主义,变法,商鞅军国主义 变法 商鞅
下一篇:敬畏之心不可或缺||上一篇:行为艺术玩了谁?(1)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