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冰封时节。像是要蓄意呼应年首的冰雪天气,岁末之际,一轮轮寒潮接连而至。继12月2日中国26个省市发布寒潮预警之后,12月21日,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冬至日,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出寒潮橙色警报,冷空气将带来大范围的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局部地区剧降14℃。
湖北省省气象局表示,雨雪冰冻灾害可能再度来袭;山东出现23年来同期最强寒潮天气;浙江宁波部分道路因降雪结冰致车祸频发……
同样的冰雪天气,提前的应对可以使我们从容于灾害。因此在这天寒地冻之时,只想轻轻问一声的是:汶川冷否,灾民寒否?
5月12日那一场地动山摇之力,致天府陆沉,生灵罹难,家园涂炭。擦干了血泪的人们,开始灾后重建。然而,严寒不是慈悲的使者,会绕开灾区,灾区的第一个冬季依旧如约而至。12月20日,四川省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据了解,20日晚上到23日,四川盆地将有一次降温降雨天气过程,冷空气影响时有3-4级偏北风,大部地方日平均气温将累计下降5-7℃。严冬当头,天不假日。灾后短短半年的时间,灾区重建是否足以让所有灾民对抗凄苦暴虐的风雨?
犹记9月2日,温家宝总理赴汶川县映秀镇慰问受灾群众并回答记者提问时忧切指出的,“在入冬以前把损毁的房屋全部建设好是不可能的”。而据11月12日新华社报道,灾区还缺80万床棉被,70万套棉衣裤,单北川一个县城,还有超过12万人面临过冬的困难,许多人还住在夏天用的救灾帐篷里。根据四川省民政局统计数字,全省有超过1000万人因遭受自然灾害需政府口粮救助,超过300万人需要过冬御寒衣被,接近30万人需要伤病救济。而这其中大多数都是汶川特大地震的受害者。置身地冻天寒,这数以十万、百万计的灾民,暖否?安否?
更应关注的是那些处于偏远地区或交通困难地区的灾民。有报道称,大地震给汶川留下了1.5万户无家可归的灾民,其中至少有一半居住在高半山地区,这里基本无法搭建板房,很多村民只能在漏风的简易棚中栖身,而雪是高半山地区每年必来的客人。同时,汶川原有乡村公路1344公里,震后仅有40公里勉强通行,目前仍有4个村处于孤岛状态。9月底的几场大雨,引发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全县农村公路几乎再次阻断。按照计划,一部分公路要到2009年才能动工重修。道路阻隔,即使有防寒被服,又如何运送至灾民手中?他们会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尤其令人关切。
我很遗憾,似乎没见到一家媒体能够全程全景地展示灾区的第一个冬季,以及那真实的寒冷与需求。但无论如何,确保灾民温暖过冬,已是灾区各级政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其他各地政府与组织也在冬季到来之前发起了又一场“救灾行动”。新华社记者12月22日从四川省民政厅等部门了解到,地震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来自官方的消息,似乎是要显示出令人乐观的一面。我希望这一切是真的,同时也更加希望它不仅仅是“基本解决”。因为那未被“基本”的,单衣于露野的,薄衾于长夜的,都是真实可感的生命,令我们感同身受的同胞。
汶川冷否,灾民寒否?需要做出回答的仍是我们的行动。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汶川,灾民汶川 灾民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