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别把祭孔当作“琵琶”弹

编辑:汀滢 来源:中国网
 
每逢孔子诞辰纪念日,总有人“弹琵琶”。有的是旧曲新唱,如重庆有学者建议将教师节移到孔子诞辰日,该曲毫无新意,惟一不同的,无非是换了个学者型的“歌手”罢了;也有谱写新曲,用琵琶“演奏”新作的,长春市人大、长春市政协主办,长春市孔子研究会、长春文庙承办的祭孔大典,即是其中一个人造的景观。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9周年纪念日。上午8时,长春各界千余人齐聚长春文庙,用现代礼仪向孔子鞠躬致礼、敬献鲜花。“今年的祭孔活动很多地方与历年有所不同。”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的祭品一改每年的三牲祭祀,祭品用直径1.5米的生日蛋糕,以呈现现代祭孔的特点。(《东亚经贸新闻》9月29日)
祭孔创出新花样,便成了所谓的新闻。长春这厢是一群像模像样人物的集体祭孔大典,网络那厢则是一群人集体的批评和讥讽:“孔子笑曰:我可没吃到。”“应该问问孔子喝咖啡吗?吃不吃提拉米苏,要不来个卡布奇诺,或者比萨。”“孔子在天如果有知,肯定有大骂奢靡。”“最没有意思的祭祀,官员出风头,花钱是纳税人掏钱,一点意义也没有。”“明明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子曰:愚蠢至极。”
官方热衷祭孔,民间反响强烈,祭孔本身出现的二元对比,显然不大正常。是孔子的学说在民间失去了存活的价值,还是民间的弱智变成了群体的历史虚无主义?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祭孔不是我们内地的专利,港澳台自不待言,连国外也不乏类似的祭奠。那么,为什么偏偏我们本土对祭孔颇有微词?“奥秘”在于,时下国内一些地方的祭孔,演变成一种脱离群众、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活动,成为官方垄断的一项仪式。这样的祭孔,不仅与孔子精神格格不入,而且是对孔子的亵渎。以用什么祭品祭孔来说,长春这次祭孔改用特大蛋糕的理由是改革。问题在于,祭孔不在于穿古装,不在于用洋蛋糕,而在于将祭孔活动当作一种媒介,通过祭孔让今天的人们更好地认识孔子,了解孔子。祭孔不是不需要创新,而是非常需要创新,只不过不是在祭品花样上找卖点,而是找出孔子精神和当代生活的结合点。弹祭孔的琵琶,不妨从精神的层面去挖掘。如果只是将三牲祭祀改作蛋糕祭祀,“洋气”的是祭孔的花样,而没有触及实质的东西。事实上,“孔子本来只是一种学术精神,几千年后偏偏被我们弄成了‘行政神精’!”“孔子的意义不在这儿。”
 把祭孔仪式当作琵琶弹,只能招致民间的反感。真正的祭孔,孔子诞辰日这天可以搞仪式,但应该由民间操作(或者交给各级学校操办),最好的祭孔是将孔子学说中适合当代社会的部分,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而不是将孔子当作花篮,单等9月28日这天搬出来晒一晒,或者将孔子当作一只文物性质的或具有象征意义的“琵琶”,等他生日这天少数人合抱着敷衍了事弹几下交差。这样的祭孔,但愿别延续到夫子2560岁了。(作者: 刘海明)


关键字: 内容标签:琵琶,别把,当作,祭孔琵琶 别把 当作 祭孔
下一篇:韩寒,切不要在狂傲中耗尽才华||上一篇:让《四书》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