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民间力量可助力“公交回归公益”

编辑:秋痕 来源:早报
 
由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历时四个月、访问17000人次、覆盖9个区县实施的一项调研显示,公益性不够突出仍被视为上海公共交通的最主要问题。(8月21日《东方早报》) 
  这一现状让笔者想起了本世纪初颇受争议的徐闵线公交。国营公交车辆有限且线路极长,沿途经过主要居民区,因而市民上下班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等到一辆公交车;即便等到,也因乘客太多难以挤上去。市民呼声强烈,公交公司后来试着借鉴出租车公司的一些做法,允许一些民营单位或个人自己买车,获得许可后跑这个线路。尽管试行阶段出现争夺客源事件,但后来渐渐杜绝。如今,徐闵线沿线居民在车辆间隔时间上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尽管乘车环境和秩序还有待改进,但与过去相比,进步还是非常显著的。 
  与此相比,尽管时间过去三四年,但沪上许多新兴小区的公交车盲点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令人不解的是,尽管一些线路上国有公交资源有限,但为老百姓带来便利的民营车辆却屡遭打击。合法经营固然理所当然,但职能部门给民营车辆设置过高的准入门槛,他们如何才能合法经营呢? 
  三年前,笔者住在新开发楼盘较多的松江九亭涞婷路某小区,每天晚上从莘庄地铁乘公交车回家,至少要等上半个小时,有时甚至要等一个小时才能等到公交车。有民间经营者提出运营该线路,却被有关部门拒绝,理由是无法审批,但一些个体经营者抵挡不住市场需求的诱惑,私下里仍在进行营运,只不过与正规公交车辆相比,安全性降低不少。 
  公交优先是今后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在国有公交无法迅速解决出行难前提下,引入民间力量,给予它们财政补贴,使其获得合理利润,政府加强安全管理,同样是贯彻公交优先的途径。伍承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助力,公益,回归,民间,力量,公交助力 公益 回归 民间 力量 公交
下一篇:大剧院时代 再回戏楼看戏(1)||上一篇:互联网的冬天?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