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王旭明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这话尽管不无夸张,但是的确,在这样一个仍然以照本宣科为主流的新闻发布制度的起步时代,王旭明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政府新闻发言人“去机械化”的可能,“我希望做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新闻发言人,我想公众期待看到的也是一个能哭会笑、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哪怕偶尔有一点失态,而不仅仅是政策的传声筒。”——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王旭明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发布史上留下姓名的根本原因所在。
“立场是国家的,语言是自己的”,相比于“立场是政府的,语言也是政府的”,无论是从传播效率还是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说,都要进步很多。如果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只在于把发到记者手里的文字材料阅读一遍,那么设立新闻发言人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值得质疑的。这个意义上,至少在当下的中国,好的新闻发言人确实还是“稀有动物”。但我并不认为这就需要人们“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新闻发言人”。事实上,熊猫之所以需要保护是因为其自身的生存能力实在太差,如果新闻发言人也是如此,那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好”,与其特殊保护倒不如宁缺毋滥。
作为一个新闻评论人,几乎每年都免不了或者说忍不住要“炮轰”一下王旭明,我不知道这是否同样是出于我的“无知”。新闻发言人的“个性化表达”,固然不需要事事迁就于媒体和公众的情绪,但至少应该建立在理性判断与价值共识的基础之上。一个发言人,如果总是引起炮轰式的争议,而鲜能引起热捧式的争议,那么值得反思的或许就不仅仅是“媒体的无知”了。
看得出来,王旭明是敬业的,而且是诚实的。虽然他几次将范跑跑斥为“无耻”,但恕我直言,在某些方面,他和范跑跑其实有着相似的特点。至少,他们都能勇敢而诚实地表达出内心的观点,即使明知话一出口可能会激起怎样的强烈争议;并且,他们都能不惮于舆论口水的狂轰滥炸,始终固守自己的观点。
王旭明给自己的新闻发言人生涯打60分,“如果自己表扬一点的话,也顶顶多多80分”。尽管从网友评论来看,似乎很多人并不认可这一自我评价。但在我看来,这还是比较公允的,至少他从来没有说过“无可奉告”。因此,在王旭明先生离开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岗位的时刻,尽管写不出像某些被“降伏”的记者那样的肉麻报道,但表达一下欢送之情还是肯定应该的。
那么,该送点什么好呢?新闻报道里特别提到,在充满离别气息的办公室里,有一束静静绽放的百合花被王旭明一直放到枯萎,他仍然舍不得丢弃。看来王旭明并不介意一束枯萎的鲜花,那就藉此以表达欢送之意吧。但愿如他的诗里引用的诗句那样,王旭明从此“面朝大海”,新闻发布制度从此“春暖花开”。(作者:盛翔)
关键字: 内容标签:欢送,离职,枯萎,鲜花,王旭明欢送 离职 枯萎 鲜花 王旭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