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劝告余秋雨:不慎思就不要微言大义!

编辑:汀滢 来源:人民网
 
学者作家余秋雨(余秋雨腾讯博客)被质疑的新闻层出不穷,最近,因为在博客中写的一篇文章“惹祸”,学者陈明远就公开质疑他“几个重大学术问题”。
据2008年6月11日《华商报》报道,余秋雨在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些学者说的‘劣等民族’。即使在灾难中,也总有中国人在抢救中国文化。这也是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的主要原因。”这段话原本的意思是好的,但问题就出现在“一些学者”和“唯一”这几个字上,陈明远称之为有“捏造观点”的嫌疑。
诚如陈明远所言,假若余秋雨真的列举不出,说“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劣等民族”的学者的姓名与著作来,那么无疑他就是在捏造“假想敌”了。还有,“唯一”一词过于绝对化,且立论不充足,对世界文化史的真实性显然是种大伤害。而这对于一个有巨大影响力,应以慎思精言律己的学者来说,是不该犯的低级错误。如此想来,余秋雨挨批受骂,被炮轰为“捏造观点”,乃合乎情理。
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除了要具有高深的学识修养之外,还应该养成慎思谨行的良好习惯。文以载道,学者行文,在以情感人之时,更要以理服人,而不是动辄夸夸其谈。《礼记》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学者而言,博学与慎思,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博学之余秋雨,乃不容置疑,但单凭一己的聪明或者即时的情感,就可以对什么问题发一通议论,说东道西,这只能导致一种“模糊空疏”的学风和文风。学者所提出的创见,必须有资料、有道理作为依据。如果资料没有掌握或者理由不充足不准确,那么,提出来观点就必然缺乏坚实的基础。而根不深,本不固,枝叶必不茂,这样的文章与一般人的世俗之文有何异样?
如果把“余秋雨博客‘捏造观点’受质疑”这件事,与前几天发生的“余秋雨含泪写博也挨‘骂’”的事,联系起来看的话,就不难想到,从余秋雨的身上折射出了当今学者的一种通病:发达之网络催生和捧红了一些学者,但快捷的网络也使得更多人、更多的学者变得愈加浮躁,愈加功利;为了吸引眼球与点击率,学者轻而易举地发表所谓的宏观大论,故作深沉,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而缺乏了慎重的思考和确切精准的引证。
学者不慎思就微言大义,此种焦躁而虚浮于表面的学术风气,既伤害了学者本身之威严,也不利于学术自身的健康发展,令人忧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微言大义,劝告,不慎,秋雨微言大义 劝告 不慎 秋雨
下一篇:中国跤术蕴含中华文明精华||上一篇:笑不出来的笑话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