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文化绝不能成为金钱的俘虏

编辑:汀滢 来源:市场报
 

近日,号称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本“年轻态”红学著作的新书《非常品红楼》,刚一出版就引起舆论哗然。作者在书中以调侃的笔触,抛出了“黛玉宝钗原型本是男儿身”、“黛玉原是女首富”、“黛玉适合进入娱乐圈”等另类观点。联想到不久前“李白是蛊惑仔”、“李清照好色”、“大禹也有婚外情”等惊人之语,当下蔓延的一股文化低俗风气,引起了不少专家的忧虑。(4月28日《人民日报》)

  文化艺术市场每次出现这样的“惊人之语”,都会招致一片斥责之声。可是,为什么这些“庸俗”、“低俗”和“恶俗”的东西,就像菜园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而且是“越割越旺”呢?

  这些年,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绝大多数的文化产品推向了市场。无论作者还是出版社,如果要出一本书,首先要看能不能卖出去。仅仅卖出去还不行,还要从中赚到钱。在图书商的眼里,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第一标准就是卖得快的书、印数高的书、赚钱多的书。

  目前的图书市场有一种异调,最有生命力的图书不是“高雅”和“纯洁”,不是“正义”和“进步”,而是“销量”和“利润”。无论你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也无论你是圣洁,还是低俗,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只要有人需要,就会有人生产;只要有人买,就会有人卖;只要能赚钱,就会有人坚持、有人叫好。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文化市场中的“狂躁”和“低俗”。

  正如文艺理论家仲呈祥所说:“只要给钱,什么样的东西都能登上大雅之堂。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些文化人开始落入‘俗’套,成为金钱的俘虏,行为商业化,思想低俗化,道德感没有了,羞耻感没有了,责任感也没有了。”以文化为名义的各种低俗消费,隐蔽性更强,杀伤力更大。

  这些“历史”故事荒诞无稽,部分甚至有情色倾向,是打着学术的旗号哗众取宠,借此博取名利,浮躁之风令人反感。“文化”是一个社会最神圣最高雅最美好的精神产品,根本就不是用来卖钱的。虽然文化市场也可能出现一时的“狂躁”和“低俗”,但终归不能长久。 (河北 汪金友) 



关键字: 内容标签:俘虏,绝不能,金钱,文化俘虏 绝不能 金钱 文化
下一篇:市委书记的“爱好”谁买单?||上一篇:王蒙也想拿郭敬明“炒”一把?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