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待检说,“送戏下乡”的政策实施3年多来,没有一分钱用于传统戏种的演出。送戏下乡的经费,绝大部分分给了文化局下属的演出机构,其他演出团体很难分到一杯“羹”。“比如说,宁河戏规范严谨,唱、念、做、打完整成套,脸谱造型独树一帜,村民非常喜欢,但由于排演成本比较高,有关部门自然不愿把钱花在这上面。而采购一场歌舞表演,随便找个地方拿个话筒架个音箱,唱几首流行歌曲,来几段相声小品,就能名正言顺地拿到2000元一场的补贴。这钱赚得太容易了。”
据修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陈跃进介绍,修水县送戏送电影下乡的经费全部来自江西省财政,从2005年开始,此项费用每年递增:2005年度下达给修水县的专项资金为142万元,2006年度为184万元,2007年度为252万元。此项公共财政政策要求:必须保证每个行政村每月至少要放一场电影或者演一场戏。“送戏下乡”的政府补贴标准是:地市及以上演出单位的下乡演出,每场补贴3000元;县级演出单位下乡的,政府补贴2000元。
修水县全丰镇文化站站长、镇农民艺术团团长杨大会说,“政府送文化下乡百姓很欢迎,但只送流行歌舞和电影也不行,可不可以也采购几十场农民喜欢的地方戏呢?从几百万元中分给我们1/20,我们的农民剧团就能运转起来了。现在送戏下乡宣传很广,农民都以为看戏不用花钱,所以越来越不愿意自己掏钱请剧团演戏,地方戏的演出市场正在萎缩。”
据介绍,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宁河戏在当地很有群众基础,清乾隆年间有著名的“宁州十八班”,影响远及湖南、湖北。修水民间建有戏台80多座。这些年,“春林”、“凤舞”等农民戏班演出一直非常活跃,2005年前每年演出场次都在200场以上。但2006年、2007年两个戏班演出加起来不到100场。今年农历正月至今最繁忙的演出季节里,两个戏班的演出场次加起来还不到50场。
修水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近两年来,该县在全丰花灯、宁河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花费了50多万元。申报成功后,县里却没有多少固定的经费支持。如果再没有有力的政策扶持,迟早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广大农村演出市场,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何必申报呢?
老艺人呼吁,能否从政府大力推进的“送戏下乡”补贴中分一些资金给农民剧团,让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也分享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剧团,下乡,埋单,农民,政府剧团 下乡 埋单 农民 政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