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又是一只周老虎? 良渚古城被指非良渚文化遗存(4)

编辑:秋痕 来源:观察与思考
 
“叠压层”里的良渚古陶片为什么即使做了“碳14”还是会没有任何证据力?
刘斌说:“根据城墙外侧叠压的堆积中出土的陶片判断,良渚古城墙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这是他最有力的证据。但这是一个没有证据力的证据,因此断案“法官”当然不予采信。何也?请看:
今日“良渚古城”紧靠杭州抗洪有名的“西险大塘”之南,位于北苕溪、中苕溪、南苕溪三条苕溪的汇聚处。三溪合一后称“东苕溪”紧绕“良渚古城”而过,此处宋代就称“安溪”。何为“安”?就是说“安溪”前面之溪皆“不安”(清丁学谦说)。宋宣和四年陈无玷的馀杭《开湖碑》曰:“苕水发源天目经两郡六邑以入于具区。六邑者二当天目之麓,山隘地高。水经三邑处其下流,水势奔放不可为力,馀杭界其间,襟带山川,地势平彻,当苕水之冲。洪流岁常一再至,久雨或数至。倏然弥漫,高处二丈许,然不三日辄平。其为患虽除而难卒以御也。故堤防之设比他邑为重。馀杭之人视水如寇盗、堤防如城郭。旁郡视馀杭为捍蔽,如精兵所聚控扼之地也。”其中,“视水如寇盗、堤防如城郭”这两句话一直到晚清还被许多志书和水利书所引用。
光绪十二年,苕溪人丁学谦所绘《杭属笤溪险塘图说》是一份极其可贵的水利资料,其以小字为图加注曰:“险塘者居笤溪之左,即水利所谓西险大塘也,外有万壑千岩之冲决,内为三州六邑之堤防,一经水发则浩浩荡荡,势盛莫遏。加之北湖淤浅,溪底沙多,塘即渐随淤沙而增高。而水滞流横,势尤岌岌,所幸安于此事者逐段皆有认修之□,小有塌锉则畚锸群施,立还巩固。塘属馀、钱、仁三县地界,而钱邑之塘较险于馀、仁。钱邑塘外乃会合之总口,上承三苕之灌,中当群壑之冲,下段又有安溪广济大桥峙立溪内,致使上流阻滞,下泻奔腾,而且溪形屈曲,塘脚松虚,稍不经心则塘堤崩溃。”此处之“险塘”即今之“西险大塘”。今之“良渚古城”所谓“西城墙”距苕溪仅100米,自南北朝至1949年,发生洪涝灾害较大的就有100多次。
“良渚古城”在明、清钱塘县地图上的位置正在“孝女南乡五图”(以东苕溪为界,溪北为“孝女北乡”)。据文献记载,今“良渚古城”上游仅2公里的化湾闸在洪武、永乐、万历、康熙年间发生多次垮堤闸溃,洪水冲毁宋代夯筑起来堤坝,还把上游包含着良渚古陶片和文物的土壤冲叠到“良渚古城”外侧的墙上。这种叠压层根本不是5000年前形成的叠压,而是在东苕溪形成后1500年来才能逐次发生的叠压。具体还要看这个所谓“良渚古城”工程建造的年代,建造的时间越晚,那么叠压也越迟。
万历三十七年钱塘人黄汝亨《化湾闸碑》记载:“万历戊申夏四月,天乃降割淫雨为灾,浃四旬不休,五月塘崩,闸复圮,苕水县(案通‘悬’)注如倾,三峡大浸稽天,桑田为海,下民其鱼,屋庐荡析,莳种亡具,呼号流散,遍于四野。”这说明这种洪水淹没会形成“包抄”,对“良渚古城”形成一种周围整体性的覆盖。而且安溪因为一直是杭州陆路通湖州的必经之路,所以安溪广济桥的几个大桥墩为了承重就一直很大,虎踞溪中,洪水来时,常常严重影响泄洪,造成安溪方向垮坝(见前述丁学谦《杭属笤溪险塘图说》)。康熙《钱塘县志》卷三就明确记载康熙五十五年“安溪闸”也被冲毁的事实。这样就会直接对“良渚古城”的东城墙形成叠压层,而不必“包抄”形成叠压了。有人辨称说洪水不可能从东边冲来,因此“东城墙”叠压层里有良渚古陶片可作证据,如此看来这条最后的防线也是守不住的。
最近报载浙江考古所要将叠压层里的古陶片和什么“良渚人扔的垃圾”请了国内顶级专家去做“碳14”试验,其实徒费国帑。明明肉眼就可以辨别的良渚古陶片,何必多此一举。如果说鉴定文物“眼学”有误差,那“碳14”也同样会有误差,有时候误差会有几百年。其实笔者在“良渚古城”东城墙发掘现场,看见不仅叠压层里,连城墙夯筑土内就杂有许多良渚夹沙陶片,用行话说,这是“开门见山”的东西,但是都不足以证明这座“古城”乃良渚人所建。因为“碳14”鉴定的只是陶片的制作年代,而陶片不能代表整个叠压层的年代。这个道理就和今天谁口袋里装了一块良渚陶片就要说自己是良渚时代人一样可笑。良渚陶片是5000年的,可你是昨天才放进口袋的,关键是要看究竟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今杭州孩儿巷98号所谓“陆游故居”现在已经明确是一座晚清建筑,那高耸的封火墙就是证据,因为前代没有这样的封火墙。可是数年前却有一位上海教授根据该院落土墙里杂有宋朝瓷片就确定此民居乃宋代建筑,实在贻笑大方。其实真把土墙全部推倒砸碎过筛,还能找到汉朝陶片,那此民居就又成了汉朝的了吗?真要找肯定还能找出更多的明清瓷片来,那么该民居又成了明清的了吗?
如果真要确定叠压层为良渚文化层,那就应该对叠压层逐层作土壤磁化率、孢粉分析或者其他科学手段的分析,而首先应该建立一个“良渚文化”时期的磁化率和孢粉分析可称标准的数据库。这个“标准”必须是真正可以判定为5000年前的,未经干扰的,大家公认的。可惜现在许多良渚文化层都是受到了后来的干扰,至少磁化率就可能不准确。
由此可知,今天这个“良渚古城”肯定不是“良渚”时期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良渚,一只,又是,遗存,古城,老虎,文化,被指非良渚 一只 又是 遗存 古城 老虎 文化 被指非
下一篇:让电影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上一篇:又是一只周老虎? 良渚古城被指非良渚文化遗存(6)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