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评论,没有讨论作家和财富的关系问题,而是重点观察从这个榜单上透露出来的当今大众阅读的趣味和倾向。的确,从进入这个“中国作家富豪榜”中的前三甲来看,“80后”翘楚郭敬明以1100万名列榜首,紧随其后是于丹(1060万)、易中天(680万)。据说,他们的年收入是以他们出的书发行册数×定价×版税率(8%~10%)方式来计算的。他们图书出版的年收入位居前三名,是否说明了他们图书的发行量的巨大,这从而也可以断定他们拥有了大量的读者群体?这样的判断,很难说是十分缜密、全面和客观的,但这样大量的读者阅读郭敬明、阅读于丹、阅读易中天,是否反映了大众的阅读趣味和阅读的倾向呢?
一些阅读事实,让我们看到了郭敬明“粉丝”群的庞大。在“刻下来的幸福时光”论坛里,全国各地的郭迷自发地按照地域组织起“郭敬明后援会”,一起购买、讨论他的新书。在这些“粉丝”们看来,郭敬明就是自己的代言人,他那述说青春忧伤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令这些“粉丝”们痴迷不已……如今国内最牛的策划人、出版人路金波曾经如此说,郭敬明不管写什么书都有人买,就像李宇春不论唱什么都有人捧场一样,这就是市场价值。
以央视“百家讲坛”国学类讲座为标志和契机,催生了当今中国“国学”的文化复兴和弘扬,而在这场“国学”的文化回归之中,以易中天、于丹为代表的这些新明星学者,他们的以现代大众化阐释和解读传统文化的著作,则在读书界掀起了“易中天热”、“于丹热”,易中天和于丹的关于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著作,尽管在学术上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知识的理解上出现过误差之处,大众化、媒介化、娱乐化的文化传播上有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他们确实拥有了大量的“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这样的阅读群体,以至于读他们的书在一个时期成为许多人的阅读的趣味和倾向,乃至形成了一种阅读文化潮流。
有的读者,看到作家富豪榜发布后国人阅读取向会滑向“浅阅读”,这种阅读担忧是必要的,但我们看看入榜的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最小说》,在市场上是畅销的,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曾蝉联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还有易中天的书,也在市场上热销,他们的书虽然无法和经典名著相比,但于人的心灵、精神世界也不能说是无所裨益的。
这使人想起法国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在《论史诗》(《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中所说,阅读生活,“需要由读者来加以充实;我仅仅作些指点。评判的责任是读者的;而读者的评判将是正确的,只要他公正地阅读,能摒弃学者的偏见和虚伪的虚荣心理……”
排行榜,尤其是畅销书排行榜,很大程度上是图书市场的反映。一些专业书评作家指出了当今资本文化对阅读文化潮流的影响作用。资本市场不但批量生产出丰富的文学产品,还为之进行包装、促销和宣传,引导消费者去阅读它们的作品。其实,作为“大多数”的非专业读者,几乎是被这个图书市场一手塑造出来的——跟风阅读、时尚阅读、流行阅读,其中,商业因素隐蔽其中的“书评”、炒作和包装图书作品的广告,这些都是市场资本培养“读者群”的一些惯用手段。虽然,图书“排行榜”,尤其是畅销书类“排行榜”,具有浓重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色彩,但它有时的确是一个时期的大众阅读和欣赏趣味的“晴雨表”,反映了某个时期的阅读的流行的潮流。但是,“排行榜”也不足以代表阅读文化的本质,全面反映读者的阅读心态的发展变化。还有一部分盲从的读者,喜欢随大流,照着书店排行榜的榜单买书,迅速地把自己归纳为某某写手、作家的Fans,然后不加思索、欢天喜地地抱着某某写手、作家的签名书回家,这种看或者不看都已经在表面上完成了一个膜拜的形式,是一种缺乏个性化的阅读。至于,有的图书“排行榜”,存在着图书排名的真实性疑问,图书销售“做假账”,甚至,现场图书签售找“书托”,这种瞒和骗则是无耻的背弃阅读文化精神的商业逐利了……(许民彤 原题:“排行榜”指导我们阅读?)
关键字: 内容标签:指导,排行榜,阅读指导 排行榜 阅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