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恶搞《知音》杂志可能是新出现的,利用标题制作来吸引眼球却不新鲜。这种做法还有一个名称叫作“标题党”。
“标题党”的产生与时下的“点击率崇拜”风气不无相关,不是有一说“点击率是万恶之首”。且不说这句话对否值得商榷,其背后却真实反映了“眼球经济”泛滥成灾的状况。标题固然是报刊风格和水平的集中体现,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媒体(特别是有些网站)过于注重形式,结果标题一个比一个煽情,内容却往往空洞无物,让人反感。“标题党”的行为,可以说就是对这种风气的模仿与嘲讽。至于新近出现的“知音体标题”,更是直接针对一本杂志的逆袭。
“标题党”的兴起,还与网络大话风潮息息相关。网友从《大话西游》等文本学习到了戏仿与反讽的技巧,并成功运用在网络生活诸多领域。比如,网上流行的PS,就是“标题党”精神在图片领域的实践;胡戈的“馒头血案”,也可以说是运用了视频技术的“标题党”。这些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其思维逻辑却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标题党”的精神实质,就是借戏仿这一修辞手段嘲讽、消解或颠覆被戏仿的对象。比如,网友在把“白雪公主”置换为“苦妹子”的同时,也在消解这一童话的传统意义。因此有人指出,这种戏仿游戏很可能会对经典著作构成伤害。
但我认为,不必过于夸大“标题党”的负面作用。戏仿固然具有嘲讽、消解或颠覆作用,但它和“冷笑话”一样,首先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语言娱乐。再者,这对于被戏仿的对象,也是一种善意的批评。比如,“知音体标题”一方面嘲讽媒体煽情化现象,另一方面也为公众提供了反思这种现象的空间。
我更注重的是,从“标题党”的戏仿行为,还可以窥探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演变。就拿“知音体标题”来说,它的出现意味着,那些曾经(乃至现在)影响和感动了许多读者的故事及其价值体系正在崩塌。对于标题的戏仿,只不过是嘲讽和质疑故事内容的外在表现。
还可以拿“小红帽”故事的历史演变来说明这一问题。在《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小红帽”的故事版本多达一百多个。小红帽最早的结局是被邪恶的野狼吞噬。后来,在格林兄弟笔下,勇敢的猎人杀死大野狼,救出了小红帽。在晚近的版本中,又成了小红帽用剪刀剪破大野狼的肚皮,自己拯救了自己。在某些版本中,小红帽甚至成为充满情欲的性感女郎……这些不同版本,映射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
该书作者凯瑟琳·奥兰丝汀写道:“无论如何,比我们定义童话更重要的是童话故事如何定义我们。”同样道理,那些新标题何尝不在定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倾向。
作者:魏英杰
关键字: 内容标签:知音,红帽,标题知音 红帽 标题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