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励一代中国人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盛气、豪壮、好行乐、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可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之为“种”的特质与个性——“中国味儿”淡到不可闻。
【信礼智勇】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不再回来,“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在儒家的词汇外壳下,内涵不再。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一些人眼里,个人奋斗、快乐、自由统统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别的事情要忙。
【经史子集】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胸,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许多孩子对以《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易经》《尚书》《礼记》《左传》《诗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文化思想体系,多是一头雾水。
【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复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有,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投江以救伍子的渔女……不过,这些在今天都已消散风中。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者,何来狂狷豪迈之傲气?何来清流洒脱之风骨?
【匹夫之责】
对家庭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膀上的“道义”。《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似乎成了一句空谈。泛滥而咄咄逼人的所谓“自由”,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耳濡目染着这样的风习,他们如何能知道责任感究竟为何物呢?
【诗词曲赋】
背诵的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能让人们爱慕上浩瀚诗海呢?不要期望古典诗词被娴熟运用,单就它从人们的视野里大踏步撤退乃至消失,就足以使这个社会的审美能力不断丧失。而相反地,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或许能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但愿如此。
【琴棋书画】
当下的年轻有为者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强化。学琴、学棋、学书画,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然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谦恭礼让】
90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如何能够期望他们说“同学,这个让给你吧”?很少有人会感激孔融。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无存了。
【学在民间】
自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开始,千百年来的寒门就是通过科举“鲤鱼跃龙门”。1300多年后,废科举,兴学校,成为历史的必然。西方的教育体系登堂入室,私塾成为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而“科学”成了新宠。我们再也听不到稚子朗朗的读书声了!
【民风民俗】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节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节盂兰盆会驱邪……这些节日习俗渐行渐远,孩子们的非物质所获的野趣也逐渐稀释。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了,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戴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甚至没爬过大门槛。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作者:定盘星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味儿,变淡中国 味儿 变淡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