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颠覆历史:美女王昭君抱的琵琶什么样?(5)

编辑:秋痕 来源:百灵网
 
当然有。

据专家们考证,琵琶,本作"批把"。汉朝人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汉时代,我国已有长 当然有。 

    据专家们考证,琵琶,本作"批把"。汉朝人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汉时代,我国已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当时人称其为"弦鼗"又称"秦汉子"。秦汉以后不断改进,发展为阮咸(因晋朝散骑常侍阮咸善弹此而得名--著者)、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宋以前把这些都叫做琵琶。 

    到了南北朝时,与我们今天所用琵琶相近的曲颈琵琶传入中国,隋唐年间曾盛极一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颈,当时亦统称为胡琴。唐宋以来,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音箱呈半梨形状,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与"品",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演奏方法改原横抱为竖抱,改原用拨子弹奏为五手指弹奏,技法日趋丰富,成为独奏、伴奏与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也成了此种乐器的专称。近代通用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后经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能奏所有半音。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中心内容不外乎以下三点: 

    (1)"琵琶"之名,中国古已有之。 

    (2)但古时的琵琶绝不等同于现代人所用的琵琶。 

    (3)古今琵琶的最大区别:古时直颈,现代曲颈。 

    接下来我们要搞清的一个问题就是曲颈琵琶何时出现于中国。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根据有关专家的考证叙及曲颈琵琶是南北朝时传入中国的,但没有展开来谈。 

    原来,曲颈琵琶是一个道道地地的"舶来品",有一本通俗读物上称其源于古印度Btarbbu,或者是古希腊的Barbyton,但缺乏必要的论证,比较为大家所公认的看法是:曲颈琵琶源于一种名叫"乌特"的乐器。"乌特"乃是阿拉伯文ud的音译。ud是阿拉伯拨弦乐器,亦流行于土耳其、伊朗以及苏丹、摩洛哥等地。一般用木头制成,琴腹呈扁平半梨形,琴颈上端向后弯曲,颈上设品,面板上有圆形镂花音孔,装弦四、五至十余根不等,常调成五六对同音双弦或再加一单弦,用羽管或手指弹奏。"乌特"在许多国家均有其变体。南北朝时传入中国的曲颈琵琶,和盛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琉特,均源于乌特。--《辞海》1979年版。

关键字: 内容标签:琵琶,颠覆,王昭君,美女,历史琵琶 颠覆 王昭君 美女 历史
下一篇:宋之问有才无节操||上一篇:薄命佳人:王昭君究竟幸福不幸福?(2)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