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出身,宋之问并非来自苦寒之家,绝无生存压力迫使其出人头地。恰恰相反,其父宋令文在高宗朝时为官,属于彼时的名士阶层,与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为友,两人又都以弟子礼侍名医孙思邈——孙思邈、张果老等在崇尚道教的唐代都被皇帝视为活神仙。宋令文以有勇力、工于书法、善属文被称为“三绝”而为时人称道。宋之问是长子,善文,二弟之悌善书,三弟之逊孔武有力,“世谓皆得父一绝”。宋之问本人仪表堂堂,高大健硕,口才好,史书说“伟仪貌,雄于辩”。主客观条件都这样好的情况下,宋之问却只是金玉其表。
宋之问生年不详,学界有观点认为生于656年或稍前,亦有认为生于650年之前。上元二年(675)中进士,天授元年(690)年后被皇帝武则天召入翰林内教坊作教官,才算初登官场。释褐之前的十五年里,宋之问在终南山修道,试图走此捷径入仕。彼时不少文人隐居终南山,修道炼丹,养气辟谷,以声名闻达天庭,被帝王召入宫中。最成功的是其后的卢藏用,由于隐居的名气太大而被武则天提拔入朝,由此有“终南捷径”之说。不知宋之问的被召是否与隐居有关,但无论怎样,宋之问终于在“改朝换代”时被新皇帝注意到。翰林内教坊即内文学馆,武则天在如意年间改名为习艺馆,是教习宫女文化,如读经书、书法、作诗、棋艺等场所。老师被称为宫教博士,选拔儒者担任,玄宗的开元末改由宦官任职。宫教博士虽为九品官阶,却能出入内廷,常有机会面君,也算能围绕在皇帝的身边。与宋之问一同被召为宫教博士的是初唐四杰的杨炯,可见宋之问的才名确实了得。
杨炯宫教博士职位上被提升为婺州盈川令,卒于任上。宋之问也在任职六年后,被提拔为洛城参军,并与陈子昂交往。有野史称,宋之问由于口臭而未被武则天提拔为“知识型男宠”——北门学士,此系传说。北门学士设立时期为高宗武后共同执政时,而宋之问入朝时高宗已作古。但宋之问仍然走了男宠路线。他先是谄媚与男宠张易之兄弟,“易之兄弟雅爱其才,之问亦倾附焉。”攀附首先是替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当枪手,张易之、宗昌兄弟应诏和诗等都是宋之问等人代笔。同时也参与张宗昌主编的宫廷宴会诗集《三教珠英》——武则天作为女皇帝,无法像男皇帝那样公然选秀、纳妃,与男宠亲密无度又怕人说闲话,便以让张宗昌编辑内宴的歌诗为由,而长期令其滞留内廷,但真正编纂的是宋之问等人。这些其实还不算是什么,最不齿的是“为易之奉溺器”。如此功夫之下,在四十五六岁时,宋之问终于经张氏兄弟之手,被选拔为武则天要求以美少年为之的奉宸内供奉。从此又能扈从游宴,以才华邀宠,著名的“龙门夺袍”即发生于彼时,“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赏锦袍。左史东方虬既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复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袍衣之。”
神龙元年(705),张氏兄弟倒台,武则天被迫退位,中宗继位。大赦天下,但张氏党羽严惩。包括宋之问、沈佺期和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等一批趋炎附势的才子都被发配。宋之问被贬泷州一年,逃回了洛阳。归逃路上,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洛阳已经是武三思父子的天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了中宗的爱女安乐公主,武三思又与中宗的皇后韦后通奸,同时还与武则天曾经的亲信、中宗的昭仪上官婉儿有私情,而中宗对这三位女性言听计从。逃回洛阳后,宋之问和弟弟之逊因告发驸马王同皎要谋害武三思有功而被免罪。各史书记录有异,有的记录为宋之问告发,有的记录为宋之逊告发,但均记为他们住在王同皎或张仲之家,听到王同皎和张仲之密谋而告发。宋氏两兄弟皆因此获益,可知卖友求荣之事非一人所为。宋之问此后担任鸿胪寺主簿。提升之后,宋之问再次以才华胜出,不过中宗不懂诗,懂诗的是上官婉儿。某次选诗,上官婉儿在宋之问和沈佺期之间选中宋诗,理由是宋诗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以气魄胜过沈诗的“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沈乃伏,不敢复争。”
一年之后,武三思被李重俊兵变所杀。而宋之问未受影响,次年已经成为了考功员外郎,故其亦被称为宋考功,因其“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能被提拔,是由于宋之问已轻松地投靠了太平公主。没多久,安乐公主权盛,宋之问再投向安乐公主的怀抱,被太平公主嫉恨而受到贬谪。宋之问被贬后,并无反思,整日游山玩水,“穷历剡溪山水,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半年后,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韦后又被玄宗带兵所灭,中宗的弟弟睿宗继位。睿宗以其无悔过之心将其在贬所再次贬谪。睿宗在位两年禅让玄宗,玄宗将宋之问赐死。宋之问最终死在了流放之地。宋之问死后,其妻信道教而将寓所捐给了道观。宋之问离世的同年,杜甫出生。可能鉴于宋之问的才学,及其与杜审言是好友、为杜审言写过墓志、又同为依附张氏兄弟而被贬等缘由,杜甫对宋之问很重视,多次在诗歌中提到宋之问,并以宋之问的陆浑庄来为自己的居所命名。但杜甫的肯定并不能掩盖宋之问的卑劣。
关键字: 内容标签:节操,有才节操 有才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